历史上康熙的八阿哥是怎样的人(要求详细) 结局怎样

历史上康熙的八阿哥是怎样的人(要求详细) 结局怎样 福晋是谁
2024-12-14 19:25:2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从小胤祀就因为身份问题吃尽苦头,因其母出身卑微,故少时在众兄弟子侄间并不得贵重,颇受冷遇。从小受过多少冷眼,多少不屑,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他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16岁领正蓝旗亲征大漠,康熙亲自制诗以赐;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称他“实为贤王”。所谓天妒英才,八爷最终还是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自己的额娘还被侮辱,自己的母亲被称为贱妇,身为人子会是怎样的心情。我觉得皇太子秘史里面那个八阿哥有句话说的不错,我是儿子,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是皇帝啊,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女人,为什么他要选那样一个卑贱的女人,再来生下我. 他知进退懂礼数,待人温和,才能出众,我觉得他足以和雍正相提并论.他是皇子,自然是有城府,但并不代表他很坏,难道雍正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他就不能奋斗了吗?!雍正是冷面王爷,他就是偏偏君子. 好一个“阿其那”,为了保住独子的性命,身为人父的八爷宁愿自取其辱,自请改名。大丈夫死有何惧?将死还被羞辱,身后不能正名,雍正做得够绝够无情。八爷死后都没留下什么,连画像也没几张.....要说他有错,就错在他不够心狠手辣,不够冷酷无情,错在他千般算尽却算错了康熙的心,错在他生不逢时遇见这般冷酷残忍的对手与不懂他的父亲。 真是曾经如何做,如今都是错啊.康熙就是不喜欢他,他再什么”贤”又有什么用呢.说他是笼络人心,可他笼络得了那么多的人心吗?如果他没有才能没有实力就是有万贯家财又如何笼络人心?!李光地说得好,目下诸王,八王最贤.难道不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吗? 八爷有情有义,和雍正一样弑君屠弟夺嫡的事情,八爷不做,他上对父母,下对兄弟,对得起任何一个人!雍正初登基,羽翼未丰满,八爷党尚有很大的势力,掌八旗中的重要兵权,可是兄弟相残的事情,八爷不做,他要的是国家太平,黎民安康,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宝座.太子无能,难成大业,八爷争了;输了,八爷认了;雍正羞辱他,八爷忍了.他曾争过,进过,就对得起自己了,他心甘情愿地退了. 雍正为君,天下安,宫闱乱,我们承认他的政绩,可是也无法抹杀他的冷酷与残暴,他的才能够为明君,可是他的胸襟远远不及.雍正不爱才,他亲口承认,胤禩办事的能力是众兄弟中最让人放心也是可与自己匹敌的,可是为了一己私欲他置他于死地,年羹尧曾为他夺位争权保天下,为了自己的不悦,他也弃了.可是八爷不同,用句老土的话说,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八爷党的庞大,众多皇子的死心塌地,无数大臣的赞美举荐,难道还不能说明一切么?如果百年前,历史改写,八爷登基,那么,宫闱安,天下安.八爷不是弱者,也没有失败,他不需要被同情.几百年前连他自己都能将生死红尘看得那么云淡风轻了,如今我们更要努力做到一笑而过.输了,就不是英雄吗?那么为何会有至今思项羽这样的诗句?难道岳飞,袁崇焕最终为人所害我们有不去崇拜推崇吗?有谁能说三国之中,周瑜,诸葛亮,孙权,曹操...他们不是英雄呢,他们的产业最终不是都归与司马家族之下了吗? 我们喜欢八爷是因为他优秀,正直,相对那场九龙夺嫡中的其他对手,他在我们心中显得那样儒雅睿智.其实我一直一直都在研究正史,而非什么野史.但是我觉得从正史中我们真的不难看出雍正心胸狭窄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待历史,要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记载历史的人说什么,我们就认为是什么.历史记载说八爷阴柔成性,妄自菲薄...那是康熙,是雍正对于他的看法,但是我们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会用自己的眼光,想法去看待这些事情.八爷争储位,在康熙看来是十恶不赦,在我们看来,是太子无能,他要救江山于危亡.八爷凡事从剪,不拿亲王架子,在雍正看来是居心叵测拉拢人心,但是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他出生卑微对生活在他们之下的人能更有体会和感触罢了. 人说一百的读者,就有一百的哈姆雷特.关于历史亦是如此.一百个人,就有一个种对九龙夺嫡的解答. 每每想到八爷,我就有种为他可惜,为他悲哀到想哭的冲动.很多人赞雍正够冷酷,够聪明,是个好皇帝,可是我却仍旧认为他是个残酷的禽兽.他没有情,没有心,爱心觉罗家尽出情种,清太宗皇太极为宸妃痛哭数天,睿亲王多尔衮为庄妃不要江山,福临为董鄂妃生死相随.可是爱心觉罗的这个情字,却完完全全的没有在雍正的身上体现,他对上轼君篡位,对下迫害兄弟,说他明,可是他在杀人的事情上从来都是个人喜好,雍正登基之后,且不说八爷党势力已经被他削弱了,就说老八自己的个性,夺位最后阶段,老八自己没什么希望了,他转而辅佐有希望的十四.同样道理,木已成舟的事情,他也会认命,好好辅佐老四,不会生反叛之心.综观八爷一生,他要的是国家昌盛,不是个人荣辱.他是个识大局的人,否则别说老四了,根本轮不到他登场,八爷早就弑君篡位了,当时朝中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八爷党,他还怕没人拥戴么?何苦最后忍受雍正的百般羞辱?但或许,这就是命,雍正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我相信如果是八爷,他会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还是那句话,胤禩是个政治家,不是阴谋家,成王败寇,即便败了,他也败得光明磊落,或许九龙夺嫡本来说不清孰是孰非,成也英雄,败也英雄.百年已过,对历史我们只能感叹句,既生禛,何生禩? 故人已去,焚尸扬灰也好,名声被辱也罢,真相被雍正篡改都好,再去计较还有什么意义呢……雍正曾经那样光辉还不是最终殊途同归?死,是谁都没有办法抗拒的结局。生前悲惨也好,荣耀也罢,都随着生命一切风消云散了。 雍和宫香火再旺盛,几百年过去了,有个人还是没有办法逃避良心的谴责,他的皇阿玛会看着他,他的含恨的额娘会看着他,他那么多因为他的利益谋权献出生命的兄弟会看着他。千人歌颂,万人景仰,他还是不敢在清东陵那片荒地中安息。 八爷输了不见得他真的失去了很多,四爷赢了不代表他真的拥有很多.雍正拥有万里江山,但是除了大清国,他还得到了什么?兄弟背叛,母子失和,众叛亲离.或许坐在那个宝座上接受万人朝贺他真的觉得是值得的,但是转身一想,人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他全都失去了,良心,感情,以及信任,他不信任别人也不被别人信任,相互利用相互谋算,形影孤单,他的生活难道不可悲吗? 八爷输掉了一切,家产,名誉,甚至性命,但是起码,他还保留了人应当具备的东西.只要仍有人,在逆境之中,对他不离不弃,即便不能共同赴死,我想多少,他还是幸福的.他有很多兄弟,无论强势弱势,直到最后也绝不背叛,有一些知己,哪怕没落,也坚持他们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他康熙末年,李光地还能说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的政见.他没是失去自己的胸襟,没有失去人该有的感情,不会谋杀他的父亲,逼死他的母亲,迫害他的手足,更不会弃整个朝廷危亡于不顾去抢夺一己之欲...纵使廉亲王府无处可循,他的陵墓荡然无存,他的诗辞歌赋,琴棋书画都不曾留下,这么多年之后还有我们,还能有为他的历史感到质疑的人,还有我们这些相信他的人格的人,还有我们这些会为他长嘘短叹命运不公的人,还有八爷党,足以. 我们可以说,八爷是个悲剧,因为宫廷太苍白,人心太复杂,谋权太乱眼,结局太悲哀.但是,人生的观点换一个角度去看,往往又是另一种光景.我想,当初笑对生死的八爷也会是这么想的,看破红尘,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可怜,悲伤.就像苏格拉底说过,死,不见得是坏事,活着,也不见得就幸福. 虽然我自己现在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么豁达,但是,我们的八爷,是个君子,至于悲与不悲,很多时候,就像他自己一样,可以一笑了之

回答2:

爱新觉罗·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母良妃卫氏。康熙自然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同年,亡。 胤禩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康熙的哥哥裕亲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胤礽获释,胤禩复为贝勒。 胤禩为人非常亲切,全无阿哥的骄纵之气,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欢。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卒于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胤禩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他的侍读何焯系当时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尝学于钱谦益、方苞等人,以擅长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贡生,但因为人“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后屡试不弟,四十一年李光地荐其博雅,康熙召试,命直南书房。次年赐举人,复赐进土,选庶吉士。后寻命侍读胤禩于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贝勒府期间,与胤禩甚笃。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照看,便奔丧回里了。胤禩还曾托由何焯为其在江南购书,颇得当地人的好评,称他“实为贤王”。 雍正评 “允祀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注:《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癸未] “允祀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清世宗实录》卷18,雍正二年四月庚 戌] “允祀为人聪明强干,谦洁自矢,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注:《清世宗实录》卷30,雍正三年三月乙丑] 甚至承认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相 当”[注:《上谕内阁》,雍正三年四月十六日]。 众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 允禩在康熙朝众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终是诸皇子内最好的一位。人们称赞他“朴实”、“极正气”,特别是深为康熙帝所挚爱、与之感情笃深的皇兄福全,曾在康熙帝前“力荐允祀有才有德”,说他“心性好,不务矜夸” 诸母妃的看法 雍正帝说:“迄今三年来,诸母妃未曾遣人至朕前一问起居,伊等居府中,一切皆诸王主持,此必允禩从中阻挠,诸王亦遂观望不前耳。”这些未亡人是康熙帝妃嫔 中资格最老者,对于自幼看视长大的诸皇子,了解甚深,又因在宫中生活近一生,对宫规礼节知之最详,因而未曾派人向雍正帝请安,绝非疏忽所致。他们对新帝的冷漠态度,反映出内心对胤禛继位的看法,也间接表明对允禩的同情与支持。 易中天《品人录》 实际上,允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阴谋(当然也不一定就没有),更主要的还是威望太高。二年(公元1724年)十一月,雍正就曾说他每次申斥允时,“审察众人神色,未尝尽以廉亲王为非”。次年四月,又说“视诸王大臣之意,颇有以允禩为屈抑者”。 显然,在雍正与允禩的斗争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允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敏感的雍正哪能感觉不出来?二年四月,登基才一年半的雍正满腹委屈地下了一道圣旨:“尔诸大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不少迟疑!”不难想见,如果不是被逼无奈,雍正不会说出这样赌气的话。他的威望人缘远不如允禩,已是不争之事实。 平心而论,雍正和允禩都够格当皇帝。 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这些政绩证明,他至少是一个有才干有作为的皇帝,这才使康熙创造的盛世得以延续,以后又在他儿子乾隆手上延续了六十年。允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证明。雍正即位以后,曾多次说过:“允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材,朕甚爱惜之”;“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其实不用听他说,只要看看他为了整垮允禩费了多大的劲,就知道允禩不是等闲人物。 但我们还是要同情允禩,因为他实在太冤。 允禩究竟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该受康熙、雍正父子两代皇帝的一再打击和压制?杀人放火?贪污受贿?谋财害命?弑君篡权?都没有。他唯一的罪过,是德才兼备,以致老王夸赞,群臣拥戴,诸多阿哥爱护,成了皇子中出头的椽子,这才被康熙视为肉中刺,雍正视为眼中钉。因此,允禩的罪,无妨叫做“有才有德罪”,或曰“德才出众罪”。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是这风来自父兄,便不免让人伤心;而这一父一兄又都是皇帝,就不但让人寒心,更让人惊心了。实际上,无论在康熙晚年,还是在雍正早期,允禩做人都很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动辄得咎。(此为摘录内容) 5.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允禩在皇子中有一批拥护者,允禟、允俄、允禵等皇子,“俱奉允禩如师”,“俱听允禩指示”[注: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第211页;《清世宗实录》卷18,雍正二年四月辛亥]。 允禩各方面的情况足以表明,他绝非是一“柔懦”、“软善”“易于挟制”之人,而是颇有领导才力,善于博取众心。事实上,允禩也有极残忍的一面。他不遵皇父 “诫酒之训”,在家常常酗酒,“醉后要乱打人”,曾将同其乳公、乳母结怨的御史永(雍)泰痛打[注:《文献丛编》第3辑,《允祀允礻唐案�6�1秦道然口供》, 另参见《清圣祖实录》卷235,康熙四十一年十月癸卯]。雍正三年(1725年),护军九十六因“不遵伊之指使”而被“立毙杖下”,王府长史胡什吞“以直言触怒,(允祀)痛加{上竹下垂}楚,推入冰内,几致殒命。”如此凶悍之态,与其平日的作风举止,大相径庭,真实地反映出允禩本性中的另一面。同时,也表明他在大多数场合下,具有较强的克制力,比较冷静,能够将性格与伤风中的暇疵与弱点,尽可能地藏而不露。 允禩的待人处事作风,具有灵活周全,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的实用色彩。这种非正统性,是他不同于其他皇子的另一突出特点,也是他在众臣中很有人缘,受到拥护的原因之一。 胤禛继位后所定允祀的部分罪状未免有夸大处,但无不体现了允禩在办理政务中所奉行的一个基本方针,即改革以往治理帝丧时縻费钱粮过多,兴师动众,礼仪过繁的做法,尽量节约钱粮,就简务实。这些改易旧制,讲求实效的举措,透露出允禩思想中对于部分儒家礼法的蔑视,同时也必然加重其已有的罪责。它显然了一种革新精神,以及不为自身计的勇气与魄力。然而允禩建议的上述节约措施,被认为是“不忠不敬”之举,雍正帝一概拒绝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出允禩与胤禛两人的政策分歧,尤其是对于封建礼法所抱的不同态度。 据允禩的老师何焯家人说,一次允禩正在与老师谈话,“福金从门外望见,就大笑起来,笑声闻之于外”,而允禩见此,并未生气。足见,允禩虽然从小在康熙帝的严格督教下,学习儒家经典,但对于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接受,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他本人及其福晋的部分言行,仍不自觉地表现出满族传统习尚。康熙帝曾批量斥允禩“素受制于妻”,这并不排除后者想通过福晋笼络妻家戚属,以扩充其影响与实力。不过,允祀对嫡福晋“不守妇道”之举熟视无睹,并不怪罪,是否也反映也他与儒家正统伦理观念有所相悖的处事态度,以及不务虚名的作风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