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了4条小鱼,小小的鱼,每天在我的桌子上快乐地游着,没有烦恼。
结果,还真让我猜对了,她确实是怀孕了。
我做出这样的猜测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第二天早上,她就死了。
我怕她有什么意外,还特意把她捞出来,放在了一个单独的小瓶里,给她放了鱼食。我想,这个时候,她应该会想一条鱼静一静吧,应该不会愿意别的鱼来打扰她吧,尤其是那3条万恶的鱼!她在那个小小的瓶子里的时候,还是一动不动,只是轻微地摆动鱼鳍,有时甚至连鱼鳍也不动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她流泪了吗?我看不到,因为鱼在水里。她是在怀念自己的孩子吗,还是在内疚?该内疚的是我吧,我在她怀孕的时候把她买回来,就应该对她和她的孩子负责,可是我没有负到责任,我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心。
她是伤心过度而死吗?我知道不是的,因为鱼是没有感情的。可是我宁愿现象着她是,因为我希望这世界多一些情感,多一些温暖。我不愿承认别人说的,她都会吃掉自己的孩子。我宁愿相信她曾经和那3条鱼进行过殊死搏斗,最后,她没有战胜他们,她太势单力薄了。于是,当她终于发现,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对于她来说,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全世界了吧。于是她伤心,她内疚,她绝望。于是她一动不动,她在缅怀自己的孩子,她在心里对他们说:“孩子们,是妈妈不好,妈妈没能保护你们。”她泪流满面,却不被人理解,因为人们看不见她的泪水,人们就以为她不会伤心。面对这不理解,她更加抑郁。最后,她选择了死亡。她要去陪她的孩子们,她要告诉人们,鱼也有感情,鱼也会伤心流眼泪,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她用她的死,祭奠她的孩子,她用她的死,警示后人。在我的心中,她的死是悲壮的,是无奈的。
我希望,人有感情,鱼有感情,世界充满感情。
鱼对水说:“我哭了,可是你感觉不到,因为我在你怀里。”
动物是否也像人一样会思考,有感情呢?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始终没有平息过。很多人认为海豚或者其他一些哺乳动物也会有感情或者是较高的意识水平,那鱼类呢?尤其是大家盛传的“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又是不是真的呢?
最近一项来自英国斯特林大学的研究表明,鱼类的感情丰富程度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高。
鱼有感情吗?
很多人认为鱼不具备思维的能力,甚至没有什么感情,是因为鱼类的大脑确实太小了,结构也非常简单,没有哺乳动物进行高级信息处理所用的大脑皮层。因此,有人说鱼的记忆和学习能力极差(差到只有7秒……),行为技能也简单异常。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虽然鱼类大脑的构造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经实验证明,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
而大量的实验也发现,鱼类不仅拥有学习能力,其行为也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许多。
有些鱼类可以通过意境地图(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如大马哈鱼每年溯游而上的产卵行为;有些鱼类懂得暗中观察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提前布置战术;还一些鱼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使用砧骨来撬开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外壳。
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鱼类还能察觉出一些有毒的刺激物,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就好比人类遇见强酸会感到刺痛一样。
————————
情绪化发热
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高”或“情绪化发热”,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的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在脊椎动物中,只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动物才会“情绪化发热”,而鱼类则没有这一特征。
在对斑马鱼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鱼困在水缸中的小网内,以使其处于应激情境。
由于鱼类是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它们必须要游往温度与体温相近的水域。那么,按照上述的“情绪化发热”理论,撤走小网(应激环境)后,斑马鱼是会游向温度较高的水域?还是温度较低的水域?
15分钟后,小网撤走,斑马鱼被放置在可自由活动的水槽内,水槽内有不同的温度区域。结果,斑马鱼在温暖水域中的滞留时间明显增加,并据此推测其体温升高了约2~4℃。这表明,斑马鱼也存在“情绪化发热”现象,鱼类应该也具有意识和感情。
当然,这个试验只针对某些表现出“情绪化发热”现象的鱼类,它们并不能够证明所有鱼类都具有意识。但至少,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感情的人,以后可不能再以鱼类没有“情绪化发热”来作为依据争论啦!~
内容来自:
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