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到1964年,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体育、建筑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2024-11-24 00:25: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去你的吧!SB玩意儿!她妈的

回答2:

发生重大转折的“三五”计划
背景 按照“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实施时间,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本应在1963-1967年实施,但是由于“二五”时期出现的国民经济失衡,为了使“三五”计划能在较好的起点上展开,决定把1963-1965年作为继续调整、整顿的过渡时期,把1966-1970年作为实施“三五”计划的五年。
目标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从1964年开始,最初由国家计委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在《初步设想》中提出“三五”计划应当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第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第二,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第三,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中国国民经济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研,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发展。
尽管“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是为了重点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恢复国民经济,但是由于当时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三五”计划不得不做出重大转折。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起草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实效 第三个“五年计划”编制通过后,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点较好,曾经预期提前两年完成计划任务。但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国民经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计划完成情况不是十分理想,再加上1969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使“三五”计划在实施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由于吸取了“二五”时期冒进的经验教训,“三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定的较低,尽管提前两年完成任务的愿望没能实现,但到1970年“三五”计划制定的各项指标基本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应对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的紧张局势,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战备的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的不同,将我国各地区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市,“三线”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等11个省区,一、三线之间的省区为“二线”。“三线”地区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在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了加速“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的决策。中央确定“三线”建设的总目标是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