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中国陶瓷古籍集成》《宋辽金纪年瓷器》《说陶》《中国陶瓷史》等等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与汝、官、哥、定诸窑齐名。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四十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以后历代都有仿造。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 以小白峪历史最早, 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质量最好。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窑土脉细,釉彩有兔丝纹:红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葱,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种颜色,俗称海棠红、梅子青、茄皮紫、天兰等色彩。钧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而钧瓷的名贵正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钧瓷无双”的说法,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对钧窑的评论:“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历史发掘唐代钧瓷(简写为唐钧)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唐墓的发掘,一批窑变花注子、罐等器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 唐代钧瓷[1]世纪60年代以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河南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禹州赵家(门里一个外)窑等处发现了花釉瓷器,即我们所说的唐钧。 地点与形式唐钧是在匣钵内烧成的,并非裸煤。从影响范围来看,在河南境内,乃至陕西、河北、山西均有其类似产品的出土,突出的有禹州神后窑、鲁山段店窑、内乡邓州窑、郏县黄道窑、禹州扒村窑,乃至山西交城窑。 根据出土所掌握的资料,唐钧多为器皿类,以实用功能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如碗、盆、盘、罐、坛、注子、瓶等。注子有大小多种形式,罐有无系、双系和四系三种,瓶有葫芦式和花口者,盘有三足者,但口径均较小。
从工艺上看,唐钧胎质呈土黄色,其烧成温度为1250℃~1300℃。从胎釉结合状态看,应是一次烧成,不分素烧和釉烧。从釉色呈现状况看,唐钧应是先在素坯上均匀施釉,稍后进行点斑、泼斑或抹斑等随意性操作。从足部处理看,多半无釉或半釉,主要是为了避免釉体流动过大,造成粘足等缺陷。从釉色上看,以黑釉上泼斑、爆彩为显著特点。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其间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白黑相间,且釉体斑纹随着烧成工艺的运行产生出流动感,呈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幻莫测,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若从外观上看,与宋代钧瓷红紫相映的窑变斑彩十分相似,似乎对后来的天青紫红斑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在釉料成分和烧制工艺上却不尽相同。唐钧是用含铁、钛成分的色釉人为点釉,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宋钧则是釉内含铁、铜两种成分在还原气氛中自然形成。
观察对比,可以发现唐代的的钧瓷与其它瓷种有以下几个特点,唐钧以釉层丰厚,区别于当时的青瓷、白瓷、黑瓷,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凸凹现象,表明釉层是复式堆积的。 唐代钧瓷的造型大多丰润、浑实、庄重、素穆,拒绝小巧、灵珑,秀丽、乖巧,是受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故以庄重著称。 唐代钧瓷的釉感坚实、强硬,有一种力量和动感,渲然着张力和亢奋,饱满向上,而不轻浮,有一感重量。 唐代钧瓷的艺术感受力,表现为厚润、美满,在沉稳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奔放和激荡,故纵观唐钧的整体特征,当属“厚重”。
与同时代的其他瓷种相比,唐代钧瓷有几个特点:其一,唐钧以釉厚区别于当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凸凹现象,以“厚”著称,其二,唐钧造型大多以丰润,圆满,浑实,庄重,肃穆的风格出现,拒绝小巧,灵动,秀丽,乖巧,轻盈等,其三,唐代钧瓷釉感坚实,强硬,有一种力感和动感,渲染着张力和亢奋,饱满向上而不委颓,轻浮,有一种“重量”感,其四,唐代钧瓷的艺术魅力表现着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厚润美满中张扬着恢弘和庄严,追求着奔放和激荡。 总的来讲,唐代钧瓷的特点是从花釉彩斑的艺术风格,结合丰润端庄的造型,逐渐从日常生活用品过渡到审美需要的行列,以厚润端庄的审美风仪称雄于世,为以后钧瓷业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考古调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烧制钧瓷的窑口已有四省二十七县、市。河南省除禹州外,有汝州、郏县、许昌、新密(原密县)、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原林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等。河南各地窑口的产品以神垕刘家门窑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以钧台窑的产品最为精致,据考古发掘证明,钧台窑属于官窑性质,其产品完全是宫廷陈设用品。瓷艺精良,质量上乘。而禹州神垕刘家门窑属于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窑,当地盛产瓷土、釉药和燃料,附近山区更盛产铜矿石-孔雀石,凭着工匠们长期制瓷的经验和对金属特质着色机理的认识,把孔雀石研成粉末,加上草木灰配入釉中,经高温还原焙烧,就能得到理想的钧红效果,这种新工艺一旦成功,便引起各地窑口的密切关注,所以群起而仿制,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烧制钧瓷的技术逐渐向周围传播。在仿制过程中,各窑口不仅注重钧瓷的原有造型,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增添一些新的品种,如新安北冶窑、石寺窑,除生产碗、盘器皿、还有瓶、罐、炉、钵等,并在釉色上也尽量做到与宋代钧瓷相似,其中新安窑的窑变玫瑰釉者为最佳产品。河南各地仿钧产品,虽多数比宋钧大为逊色,但也有少数窑口保持了宋钧的传统工艺,窑变美妙,红紫相映,青若蔚蓝,紫若茄皮,晶莹发亮,光颜甚佳的艺术效果。
河北磁县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地之一,然到了元代,由于受到禹州钧窑的影响,为适应广大钧瓷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激烈竞争条件下,也不得不改烧钧瓷,但其生产规模不大,产量有限,其次彭城、观台、内丘、隆化等地也相继仿烧钧瓷,山西省除浑源外,尚有临汾、长治等地也仿烧钧瓷,但施釉特厚,工艺欠佳,釉色以天蓝居多,外部露胎处呈酱黑色,这与河南、河北两省的钧窑系瓷器露胎部分色调迥然不同,应属于浑源窑的独特风格。
至于内蒙古的清水河窑址和呼和浩特市的白塔村出土元代钧瓷香炉,钧瓷镂孔高座双耳瓶,不仅造型优美,制作工整,窑变美妙,釉色明净,而且香炉印有“己酉年九月十五日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其烧造年代应系元武宗至大二年,这些铭文的钧瓷香炉,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钧窑断代的好资料。
由于宋钧名声大振,金元以来,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元代末年钧窑系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又蔚然成风,及至明清两代,仿钧之风又悄然兴起,以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江南地区仿钧主要有浙江的金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及广东的石湾窑等。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同时期,文震亨也在他的《长物志》中对钧窑的评论道:“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亦作钧)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末若均紫弥可珍。均窑较多汝较少,宋均声价高无论。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青者俗谓之月白,亦自雅靓而温纯。元瓷青者偶类紫,均紫竟体腻且匀,底间稍垩芝麻酱,单数双数号码新,或以单双判青紫,无乃齐之东野人。花盆有座状如碗,一枚动值千饼银。我得一盆大于斗,容颜娇美盼日频。仿紫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长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紫者不贵有者贵。世事翻转犹飚轮。蚓泥变幻哪能揣,泪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泪流不一态,一燥一润名有因。泪痕奇绝傲泥蚓,要以莹泽胜枯皴。底窃有五码则四,六角凹形浅浅唇。深藏宝刹七百载,何必瓦玺夸汉秦。一朝流传属村叟,使武件尔老病身。小松丛菊颇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赵青云编著有《河南陶瓷史》、《汝窑的新发现》、《钧窑瓷的鉴定与鉴赏》等专著,对收藏家、鉴赏家及广大钧瓷爱好者,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官窑分做两个地方,一为北宋的汴京官窑,一为南宋南迁后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窑“杭州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然此项分类尚有纷歧意见,因为汴京遗址长埋于开封市底下,考古难以挖掘,只能借由古籍记载来推测当时烧窑的情况。根据几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论要》、南宋人所写《负暄杂录》、以及南宋《坦斋笔衡》所载,官窑的确分作南北两处。
汴京官窑 汴京官窑瓷器土脉细润、紫色,体薄,紫口铁足(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大观官窑瓷釉有月白、粉青、大绿三色;政和以后的官窑瓷釉只青带粉红色,但是有不同浓淡。就现存的官窑文物来看,由于汴京官窑的烧制方法,器物里外施满釉,底部用支钉支烧,与汝窑相类,所以汝窑与官窑可能有些关连。
杭州修内司官窑 宋朝迁都临安后,邵成章提举在殿中省修内司按北宋旧制度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称为内窑;后来又在郊坛建立新官窑。修内司郊坛官窑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黄三色,有冰裂纹,隐纹如鹰爪。明初曹昭《格古论要》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臃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坦斋笔衡》中提到“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为南宋初期设立的第二座官窑,称“郊坛官窑”,也位于杭州。
官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黄色、红紫色的蝴蝶、飞鸟,走兽等形状。
“旧京官窑,著时未久,当以修内司所造为上,新窑为下”《古瓷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