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是古代人用来计时的单位,一天十二个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望您喜欢和采纳!
PS:如果有疑问请继续追问!
﹎﹎﹎﹎﹎﹎﹎﹎﹎﹎﹎﹎﹎﹎﹎
by:知道团队【写意天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古人计时方法】
人类社会早期对时间没有精确的计量,只能用“太阳出山”“鸡叫3遍”“月挂树梢”等模糊概念计时。直到进现代,一些地方还沿用“吃晚饭时”“一袋烟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时期已经用圭表~漏刻等计时器,对一天的时间做比较精确的划分和记录。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针盘组成。晷针插在盘中心,晷盘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分划。太阳照射的针影投射在晷盘的分划上,就能指示出时刻。
阴雨天和夜晚则用漏刻。漏刻又称漏壶,包括下有小孔的铜壶和带有刻度的刻箭两部分。水匀速流下,通过刻度观察水位变化,即可确定时刻。
唐代僧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钟,用漏水激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多为一个月365转为一年。同时装有2个木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2个小时)一撞钟。元代郭守敬也曾发明出不同声音的机械报时钟。民间更多使用燃香,蜡烛等计时方法。
现代机械钟,电子钟,石英钟等钟表是从西方传入的。
【更时换算】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古代计时装置日晷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