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的问题,”忽略“可以理解为”注意的过滤机制“、”非意识“,”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理解为
1、客观存在的物理刺激,而个体却不知道,或者以为自己不知道
2、个体已有经验的东西,却在当下没有去注意或者意识到。
根据这两种限定条件,你说的这个现象可以是”无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知觉,以及没有进入注意的信息等等,可以解释的很多,要看你的问题具体是只哪方面的情况。
【关于不同种类的意识】
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心理状态的连续体。
(1)无意识:相对意识而言,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即自动化了的行为、习惯(骑自行车);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但实际上它们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内隐记忆)3.盲视:有些脑损伤病人无法真正感觉到事物,但却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联系实心中的无觉察知觉)
(2)前意识: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一瞬间未被意识到,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那种状态就是前意识
精神分析的解释——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
信息加工的解释——储存着的信息不用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只有在检索提取使用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这一意识就叫前意识,或前意识记忆。
(3)潜意识:指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人本身并没有觉知或毫无觉知。一般是对人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或行为特征的描述。(例如演讲者在述说时出现了口误,而自己却没意识到)
(4)意识:即能够被主体觉知到的成分(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却是一种无意识状态)
【关于无察觉知觉】
无意识知觉:未进入意识层面的信息仍然可以进行知觉上的加工,比如stroop现象
【关于注意的机制】
这里主要是信息加工派所提出的人类注意机制的理论,人为什么会有“注意现象”,因为人平时加工外界物理刺激时,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加工的,人的认知加工系统是有限的,全部加工不经济,人体负荷会太大。这一点一般人都能感受到。只不过这个限制刺激接收的机制具体是怎么样的,不同学者、不同理论的观点不同。如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模型)、衰减理论(鸡尾酒效应)、后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模型)、多阶段选择理论、认知资源理论、双加工理论
【总结】
比较符合你说的条件的专有名词,以及按照你的问题语言的解释
无意识:比如走路的时候忽略了大家都正在走路,忽略了自己正在走路,甚至是怎么走的路线
前意识:比如买东西的时候会忽略数学计算的知识,但等到结账的时候,你随时可以调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去算要交多少钱,老板要给你找多少钱
非注意(其实没这个名词,只是相对于注意状态而言):人们进行信息加工时总会忽略掉绝大部分的物理刺激,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他接下来会进行进一步认知加工的刺激。比如你走进餐厅,哪里有人坐哪里没人一目了然,但你不会注意有人坐了的位置,而是努力去注意空位子,找到后还会仔细检查有没有被东西占座位,确定可以坐就会进一步走过去。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对普遍性现象的忽略通常是不随意注意本身带有的特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