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等人看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想这人一定是来江东游说。张昭首先用言语试探他道:“我张昭是江东一个身份低微、地位浅薄的人,长久以来就听说诸葛先生您高卧在隆中,将自己比作春秋时的良相管仲;良将乐毅。这话当真有么?”孔明说:“这不过是我诸葛亮生平一个寻常的比喻罢了。”张昭问道:“近期听说刘备到隆中草庐之中三次拜访先生,有幸请来先生,认为好像游鱼得到了活水那样畅快,本想要占据荆州襄阳一带。现在(这些地方)却全部归属了曹操,不知道您有何见解?”孔明自己寻思:这张昭是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如果不先难倒他,怎么能说服孙权,于是答道:“以我看来要夺取汉江上的城池,真是易如反掌。我的主公刘备亲自做表率施行仁义,不忍心夺取同宗刘表大人的基业,所以极力推辞(掌管荆州)。刘琮(注:刘表的小儿子)这小子,听信奸邪的谗言,暗地里私自投降曹操,才使得曹操得以(占领荆州、襄阳)猖狂肆虐。现在我的主公(刘备)在江夏驻扎,另外有好的计划,并不是等闲之辈可以知晓的。”张昭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先生的语言和行为相违背了。先生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任齐桓公的相国,称霸诸侯,以一国之力驾驭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攻取七十多座城池:这两人,实在是救济天下的大才啊。先生在草庐之中,只是谈笑风生,听风赏月,双手抱膝,正襟危坐。现在已然跟随了刘备,应当为天下百姓谋利除害,剿灭乱贼。然而刘备没有请来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天下,割据城池;现在得到了先生,人人都抬首仰望期盼着。即使连身高刚满三尺的小孩,也说您(得到诸葛亮以后)犹如是猛虎生出翅膀,汉室的复兴,曹氏的覆灭也应该马上给将要实现。朝廷中的旧臣,山林中的隐士,没有不拭目而待的:他们都认为拂去天边的乌云,仰望日月的光辉,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带领天下人民走向安定,就在此时啊。为什么先生自从归顺了刘备之后,曹兵一旦出击,(刘备的军队)就弃甲抛戈,望风而逃;(这样)向上不能报答刘表来安抚庶民百姓,向下不能辅助(刘表的)孤子而据守疆土;随后放弃新野,退走樊城,败逃当阳,奔窜夏口,简直没有容身的地方:这样看来刘备得到先生之后,反而不如从前了。管仲、乐毅,果真是这样的么?这是我愚昧直率的言论,希望您不要见怪!”孔明听完,哑然而笑,说道:“大鹏远飞万里,他得志向又哪是群鸟所能知道的?好像一个人深染重病,应当先给他喝稀粥,并给他服用缓和的药剂;待到病人的腑脏调和,形体稍稍恢复,然后再给他进补肉食,服用猛药:则病根就能全部祛除,病人才能得以痊愈。如果不等病人的气脉和缓,就给他服用猛药肉食,想要求得保全,真是太困难了。我的主公刘备,往日在汝南战败,寄居在刘表这里,士兵不满一千,将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而已:这正如身体孱弱、病入膏肓的病人那样,新野是偏远山区里的小县,人口稀少,粮食不足,刘备不过是暂时借用来容身罢了,哪里是真要在这里镇守?盔甲兵器不完备,城郭不坚固,军队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粮草(少到)不能满足隔天的需求,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在博望用火攻,在白河用水攻,使夏侯敦、曹仁这样的将领都心惊胆裂:我私下认为管仲、乐毅的用兵之道,也不过如此。至于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实在出于不知情;况且又不忍心乘乱夺取同宗的基业,这真是大仁大义啊。我军当阳失利,刘备眼见有数十万因大义相随的百姓,扶老携幼跟在后边,不忍心抛弃他们,一天走才十里,不考虑进取江陵城(注:荆州军器钱粮的囤积地,军事重镇),甘与同败,这不也是大仁大义吗。寡不敌众,胜负乃是兵家常事。昔日高皇帝(刘邦)数次败在项羽手下,然而垓下一战成功,这不是韩信的妙计吗?况且韩信长期侍奉高皇帝(刘邦),也并非每次都胜利。那国家大计,社稷安危,应当是有主谋的人来谈论。并不是像那些夸夸其谈,巧言善辩的人,虚慕荣誉而欺骗众人:坐着议论站着博谈,没人能比;到临机应变时,却没有一点能耐。真是被天下人耻笑啊!”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楼上翻译的不错了 但是一部分词义 和语气 没有注意到 所以 我献丑了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分,作为君子的儒者,忠于国君热爱祖国,坚守公正道义憎恨邪恶奸佞,一定要让恩泽普及现世,美名传于后世。像那种小人的儒者,只会专营雕虫小技,专注于舞文弄墨i年轻时开始写诗作赋,到老了还在专研经书。笔杆下虽然能写千言万语,胸中实际上没有一条治国的良策。况且(即使)像是杨雄那样一文章著称于世,(仍不免)屈身投靠王莽,,免不了跳楼而死的下场。这就是所说的小人之儒,即使是每天吟诗作赋千言万语,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文人学者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作为君子的文人,忠君爱国,坚守正义,憎恶邪佞,尽力为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名传于后世。而作为小人的学者,只钻营雕虫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轻时作赋,人老了把经都念完。笔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却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计策。就像杨雄那样,虽然以文章著称于世,却屈身于草莽强盗之手,走投无路最后跳楼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诗作赋上万言, 可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