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细胞因子?

包括名称,及相关剂量,治疗方法,使用注意等等
2024-12-17 04:38: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细胞因子按其生物活性分四大类:1、白介素(ILs),目前已经基因重组问世的有IL1-IL11,其中研究最多的为IL-2。IL-2是细胞间相互作用因子,可促进活化的T、B细胞增殖,活化NK细胞及其他杀伤口细胞功能;2、干扰素(INK),已知干扰素有α、β、γ三种,是一组结构功能紧密相关的糖蛋白分子。α干扰素是白细胞(T、B细胞、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γ干扰素是T细胞受T细胞丝裂原、特异抗原及IL-2刺激产生;3、肿瘤坏死因子(TNF),TNF-α是由巨噬细胞产生,TNF-β是由淋巴细胞产生;4、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类刺激各类造血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因子。有多向CSF、粒细胞-巨噬细胞CSF、巨噬细胞CSF和粒细胞CSF。它们对多种人肿瘤的细胞毒作用,并对多种肿瘤杀伤细胞和多种其余细胞因子的产生有激活效应。

(1)白介素-2(IL-2):IL-2抗肿瘤的作用有:1、促进T细胞增殖,导致杀伤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2、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力。3、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产生。4、诱导并激活T细胞转化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5、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并与干扰素协同促进B细胞分化,进机时产生免疫球蛋白。6、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淋巴毒素、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7、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肿瘤抗原的杀伤细胞(TIL)等非常复杂的功能。

白介素-2的临床应用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滴注、腔内注射(包括胸腔、腹腔注入)和动脉应用等。白介素-2剂量问题与其疗效、应用途径、不良反应有关。一般肌肉注射的量较小,静脉和腔内注射的量要大些。肌肉注射人体IL-2,剂量较低,每天1次,每次10000-30000单位,间隙使用。静脉应用者常为重组IL-2,可以一次推入或可滴注。有报道每天用300万单位,连续滴注5-7天者。至于不良反应,通常用的极小剂量,即在1万单位以下,病人一般无不良反应。在1万单位或1万单位以上,部分病人会出现不良反就,常见的不良反就有乏力、恶寒、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大剂量应用时较特殊的不良反应是血管渗透性增加所致的一系列症状,如全身水肿、血压下降、肾功能损害等,有时白细胞、红细胞亦可见下降。

(2)干扰素(INF):干扰素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有:1、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癌基因表达,从而使肿瘤细胞生长停滞;2、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抑制某些肿瘤生长因子的生物合成或拮抗其致分裂效应,破坏肿瘤细胞正性自分泌机制,进而控制肿瘤细胞生长;3、上调肿瘤相关抗原及HLA I型和II型抗原表达,介导T细胞基因约束性抗原提呈,使肿瘤易被免疫系统识别而加以清除;4、干扰素可抑制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提高生长因子受体数和功能或抑制癌基因表达,减少肿瘤细胞增殖与扩散;5、诱导肿瘤细胞的终未分化,促进分化抗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细胞的恶性表型,从而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减慢或停滞;6、活化淋巴因子,增强T细胞、NK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α干扰素、β干扰素作用与α干扰素相似,γ干扰素抗肿瘤免疫调节活性比α、β高,但抗肿瘤作用有待于评价。通常α干扰素用量为500万-1000万单位/平方米,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周3次;或每天300万单位共3-6个月,维持剂量为每周3次,持续至少12个月。α干扰素与化疗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与其它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如α干扰素加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加干扰素,或α干扰素与β或γ干扰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干扰素与白介素-2联合可促进抗肿瘤效应,通过刺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NK细胞、LAK细胞)或特异性免疫T细胞,或增加MHC分子或肿瘤抗原在肿瘤靶细胞上的表达,有利于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从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效果认为:1、α干扰素对有限的肿瘤有抗癌作用;2、天然干扰素与重组干扰素在临床应用无明显差别;3、缓慢生长及分化较好的肿瘤对干扰素敏感;4、连续给药效果较间隙给药的好;5、与其他方法相比疗较显示缓慢,血液和骨髓好转需数月,常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逐渐改善。对实体瘤疗效大多较差,失败者多为短期用药;6、肿瘤较小的病人易见效;7、局部与区域治疗优于全身用药;8、剂量与反应之间关系有时不平行;9、重组α-2b干扰素往往因产生抗体导致血清中和作用而降低血清中干扰素水平,从而使疗效下降。

无论干扰素α、β或型γ,是天然和重组,其不良反应大致相似。毒性症状常见有:1、流感样症门面:如发热、疲乏、寒战、厌食、肌肉疼痛。用药时间延长,发生率会降低,停药后症状消失;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反应较轻且少见,但常引起体重下降;3、神经系统反应:发生率为33%,主要表现为嗜睡、精神紊乱、定向障碍等,用药时间延长耐受性增加,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可降低,为可逆的;4、心血管反应:发生率为12%,主要有低血压、心动过缓,持续用药反应消失。干扰素对心脏无直接毒性或积蓄作用;5、血液系统反应:主要表现有白细胞和粒细胞数降低,与剂量有关。停药后恢复,无积蓄作用;6、肝肾功能影响:主要为SGOT和SGPT升高,发生率不到10%,静脉注射较皮下注射易发生。减量或停药4-7天酶学检查恢复正常,一般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7、皮肤反应:出现短暂性皮疹、皮痒,亦可有非特异性皮炎和皮肤干燥,发生率为13%。

(3)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个分子家族,包括来源于巨噬细胞的TNF-α和来自淋巴细胞的TNF-β。目前重组的人类TNF已成功地在体内、外显示抗肿瘤活性。TNF的最大特点是能专一杀伤肿瘤细胞而无碍城正常细胞。它的抗肿瘤机制有:1、体外发现TNF对肿瘤具有直接溶解和抑制增殖作用。在体内引起肿瘤坏死,使肿瘤体积缩小甚至消退;2、TNF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能促进血管生成,改变内皮细胞的反应性,刺激人血管聚集。TNF还增加血管内皮表面MHC I类抗原的表达,增加前凝血质的产生和降低血栓调节素生产,因而使血管内皮转变为促凝表面。加之TNF诱导炎症细胞粘附血管壁的作用,一起引起血液凝固,血液停止导致组织坏死;3、TNF诱导的肿瘤局部炎症反应时对肿瘤坏死亦有作用;4、TNF的免疫调节机制:增强炎症局部单核巨噬系统活性,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诱导白介素-1的合成和Fc受体、I a抗原的表达。

TNF的临床应用中,TNF主要分布于肝、肾、皮肤和胃肠道。I期临床试验TNF最大耐受剂量为200微克/平方米,用法为1-200微克/平方米,每周2次,共四周,静脉或皮下注射。研究提示干扰素,某些抗癌药物和高温疗法能增强TNF的抗肿瘤效果。TNF与白介素-2合用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TNF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寒战、疲倦、头痛、恶心、腹泻、严重低血压和体液潴留,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症状迅速消退,一般消炎痛可减轻发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