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朝到唐初回纥始终是铁勒诸部之一,而且是铁靳诸部落联合体中最古老的一个部落。《隋书·铁勒》举了铁勒诸部的四十多种姓氏,其中,“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六世纪中,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韦纥(袁纥)、仆骨、同罗、拔野古等铁勒诸部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韦纥(袁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史称“外九部”。《唐会要》卷九十八载:“其九姓:一曰回纥,二曰仆骨,三曰浑,四曰拔野古,五曰同罗,六曰思结,七曰契苾。以上七姓部自国初以来著在史传。八曰阿布思(亦称拔悉密),九曰骨 屋骨(亦称葛罗禄)。恐此二姓天宝后始与七姓齐列”。就回纥本身来说,也由若干部或氏族组成,组成回纥的氏族主要是药罗葛、胡咄葛、唿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咀素;药勿葛、奚邪勿丸族,这九族又被称为回纥内九族。近代专家及学者认为,回纥内九族中的药罗葛族很值得注意。他与五代和宋朝文献记载中屡次见到的甘州回纥可汗“夜落隔”及唐朝回纥可汗的姓“药罗葛”同今日裕固族中的“亚拉格”家都是Yaglak一词的同音异译。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裕固族与古代回纥人的联系。
回纥外九部和内九族的最终确定,反映出回纥族的巩固和发展,反映了回纥族的最终形成。从隋大业初(605年)回纥第一次建立部落联盟,到唐天宝初(742年)回纥打败最后一个铁勒联盟,经历了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而从南北朝时期回纥的先民以韦纥出现于世则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新唐书·回鹘》说:回纥强盛时,其统治地域东极室韦,西抵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在这期间,回纥同契宓、思结、浑三部在后突厥的攻杀下,度碛南迁,游牧甘凉间,其政治中心也在这一带。天宝初统一漠北后,回纥汗国建牙于乌德健山(杭爱山东部)、昆河(鄂尔浑河)之间。
回纥从第一次建立部落联盟起,就与唐王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亲赴灵州(今宁夏灵武),到达泾阳(今陕西中部),接见其使臣,设瀚海都督府,以回纥部吐迷度为瀚海都督。
安史之乱(755年)后,回纥成了支撑唐朝政权的重要力量。757年,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汉、回纥等兵攻取长安(今西安),年底回纥兵又攻克东京(今洛阳),肃宗曾与回纥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唐与回纥的和亲开始。756年,回纥葛勒可汗以可敦妹为女,嫁给唐朝敦煌王承采,肃宗封其为毗伽公主(“毗伽”为智慧之意),又封为王妃,亦封承采为叶护。承采为高宗的曾孙,武后所生贤的孙子。在承采与毗伽公主成亲的同时,葛勒可汗也多次派使者向唐为己求婚。758年,肃宗以幼女封为宁国公主,出嫁葛勒可汗。这是中原皇帝嫁亲女给边疆民族首领的第一次。肃宗嫁女的目的,正如其封号所表明的那样,是要她“宁国”。唐元和四年,回纥毗迦可汗上表要求将回纥一名正式改为回鹘,取其汉字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双方在互相交往中,形成了互相信任的心理基础,都认为这种关系是亲戚关系,说得明白一些,是甥舅关系。据《全唐文》记载,唐王朝在册封庞特勒的第一件文书《议立回鹘可汗诏》中说:“天宝末兴兵之后,国步未夷,畔起凶妖。率其忠勇,控弘而至;革车之会,增威止戈而归。犀毗之赐甚宠,殊庸盛礼,焕然缣缃,是为亲邻,戌其边卫。牧马远迹于朔野,烽火罢照于甘泉。虽云华夷,欢若亲戚。”在第二件文书《遣使册立回鹘可汗诏》中说;“昔者回鹘可汗在武德之初,始毕效力于太宗,在天宝时,叶护有功于京洛,乾元至德之际,与子仪叶心,大破西虏。自始以降,谊为舅甥,岁有通和,情无诡诈。”在第三件文书《册回鹘可汗文》中还说:“而况回鹘北方之强,代济其烈,惠行邻境,俗慕华风。立国以来,尝效臣节,代为甥舅,每岁通和,推诚不疑,与我为国。”对于回鹘汗国的态度,史书也有明确记载。《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说:784年,德宗以第八女咸安公主嫁给回鹘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可汗上书德宗表示:“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
回鹘可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之前,779年唐代宗死,有“九姓胡(可能是昭武九姓人)附回纥者,说登里(可汗),以中国富饶,今乘丧伐之,可有大利”。登里为之说动,准备大举入寇。其相顿莫贺达干劝登里与唐保持友好,不要听信九姓胡的话,登里不听,“顿莫贺乘人心之不欲南寇也,举兵击杀之”。《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十二德宗建中元年记载的这件事说明,回鹘族愿意与中原王朝保持友好交往的强烈愿望,“人心之不欲南寇”。顿莫贺正是顺应了这种民心,才得以轻而易举地阻止了这次南寇;并被拥为可汗。这件事在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上,是少有的,是回鹘与中原王朝长期交往的一个重大成果。
回纥最初信仰萨满教,男巫师称为萨满,女巫师称为乌答,以后回纥信奉了摩尼教,时间大约以唐代宗宝应前后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