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制成适于酿酒的酒曲,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异,酒曲的品种丰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以下是中国酒曲的种类:
一 酒曲的分类体系
按制曲原料来分主要有小麦和稻米,故分别称为麦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很多,如用米面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中草药的称为药曲, 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碗豆,绿豆等),
按曲的形体可分为大曲(草包曲,砖曲,挂曲)和小曲(饼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 分为传统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曲),
二 酒曲的分类
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
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
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
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
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
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酒曲生产技术的演变
一 原始的酒曲
我国最原始的糖化发酵剂可能有几种形式:即曲,蘖,或曲蘖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 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
二 散曲到块曲
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 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 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中还记载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时代,以>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象征, 我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曲的外观的区别,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 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 其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我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
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其制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专门的曲模,>中称为"范",有铁制的园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中的"神曲"是用手团成的,直径2.5寸,厚9分园型块曲,还有一种被称为"笨曲"的则是用1尺见方,厚2寸的木制曲模,用脚踏成的,当时块曲仅在地面放置一层,而不是象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数层堆叠,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质量较为均一,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园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总之,从散曲发展到饼曲,从园形的块曲发展到方形的块曲,都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择优汰劣的结果,都是为更符合制曲的客观规律,
三 麦曲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汉代以来,麦曲一直是北方酿酒的主要酒曲品种,后来传播到南方,>中所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
1 >中的麦曲
>中共有九例酒曲制法的详细记载,其中八种是麦曲, 有一种是用谷子(粟)制成的,从制作技术及应用上分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类,其中神曲的糖化发酵力最高,
三斛麦曲制造工艺流程(神曲类)
水 炒小麦 生小麦 蒸小麦
│ ↓ ↓ ↓
│ 舂簸 舂捣 舂簸
│ ↓ ↓ ↓
│ 炒黄 净簸择 汽蒸
│ ↓ ↓ ↓
│ 细磨 细磨 细磨
│ ↓ ↓ │
└————————————————→混合←———————┘
↓
拌曲
↓
团曲
↓
入密闭曲室
↓
布曲
↓
翻曲
↓
聚曲
↓
瓮盛泥封
↓
穿孔
↓
晒曲
↓
成品曲
秦州春酒曲(笨曲类)的制作工艺流程:
小麦
↓
炒黄
↓
簸择
↓
磨
↓
水→溲曲(刚)
↓
聚
↓
作曲(方范)
↓
剌孔
↓
培菌(罨)
↓
曝干
↓
贮藏
>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发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连作者本人也感叹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杀米三石,笨曲杀米六斗,省费悬绝如此"(注: 杀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发酵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杀米四石,曲的用量占酿酒原料的 3.3%~2.5%,笨曲为15%左右,神曲用量这样少,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即使在现代,黄酒酿造时,麦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才可能是这样低,这说明>中所记载的神曲,曲中的根霉菌和酵母菌较丰富,作为麦曲来说,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许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体较小,制曲原料磨得较细,培养温度也较低,
2 麦曲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中草药配料的广泛使用
在北魏时代,虽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药,但是种类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曲则有很大的改变,宋代>中的十几种酒曲,几乎每种都加为数不等的中草药,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药物的芳香性,用药的种类有:
道人头,蛇麻,杏仁,白术,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风, 天南星,槟榔,丁香,人参,胡椒,桂花,肉豆蔻,生姜,川乌头,甘草,地黄,苍耳,桑叶,茯苓,赤豆,绿豆,辣蓼等,
用药方式:一种是煮汁法,用药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种方法是粉末法,将诸味药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曲中用药的目的,按>:"曲用香药,大抵辛香发散而已,"至于明代酒曲中大量地加中成药,并按老中医配伍的原则,把药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古人在酒曲中使用中草药,最初目的是增进酒的香气,但客观上,一些中草药成分对酒曲中的微生物的繁殖还有微妙的作用,
(2)曲块堆积方法的改良
北魏时代,酒曲一般是单层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观上,由于同一空间内,曲块数量少,所散发的热量少,酒曲的培养温度不会很高,故在>中,翻曲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七天,按现代的观点来看,应属于中温曲,
唐末成书的>中首次提到一种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称之为"品字形堆曲法",即原书中所说的"竖曲如隔子眼",显然,采用这种堆曲法, 在同一空间内所堆的曲块数量有明显增加,同一空间内,曲块数量增加,则散发的热量和水分都会大量增加,使密闭的空间内温度和湿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曲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数量,从原理上来推测,高温曲的形成就具备条件,高温曲对酒的风味会产生显著的作用,
从宋代后,块曲的种类越来越多,出现挂曲,草包曲等...。
-------------以上转在网文资料,过程基本就是这样的。大曲一般做成块状,小曲球状,麸曲是散的,麸皮加酶制剂,快速成曲,糖化力较高,一般做清香型白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