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今年,我市组织部、人事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从2007年起,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选拔33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市选拔了126名大学生到村工作,担任村总支副书记、村副主任等职,也就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1、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 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虽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改善民风民俗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农村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能力、经验和方法的不利方面。但也要看到他们有利的方面,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点子多。可见,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的更新。3、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是大学生中佼佼者,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他们没有思想负担,不因循守旧。村官是农村自治性组织的代言人,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他们可以不用考虑过多的自身利益,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阻碍。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不利因素(一)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当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放弃村官的工作。年轻人有点理想主义的东西不是坏事,没有理想的灯塔,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迷茫。但是如果太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就往往会好高骛远,做出不切实际的行动来。同时,现在的大学生经常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很就难把工作做实,因此就不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二)职业期望过高,功利性强。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或者把村官当成一种向上跳的踏板,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功利心太强的“聪明人”,势必将难以忍受数年时间在最底层干事创业必须经历的清贫、孤寂、无奈、误解、艰苦。(三)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有人认为村官工作的状态,一是工作、生活上的条件差得多,二是经济上的待遇很低,三是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同时,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回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没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所以,在合同期满后,他们的地位很尴尬:一是缺乏编制,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二是待遇太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又和待遇紧密相连,这些大学生不能总是挂职。因此,政府机关在决定吸收大学生到乡村机构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做好相关配套措施,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四)熟悉程度不够,适应困难。在中国农村做村官的大多数是本村人,如果做的好是为乡亲做贡献,做的不好别人会在背后骂他一辈子,因而外来人很少能够在村里工作。从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来考察村庄,就可以发现在一些特别小的村,因为村民互相熟悉,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可以选择他们熟悉、了解的人做村官。在大的村,行政村一级的村民之间不是很熟悉。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都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三、促进“大学生村官” 计划发展的对策建议虽然很多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干部素质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有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搁浅,如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有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也渐趋停滞。对于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些建议:1、改变社会观念,靠感情留住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个新事物,当年的天之骄子居然扎根农村,做起村官。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这可能会给广大农民和农村村官这样一个印象,大学生村官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并非长久之计,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走就走了。因而,他们可能会与这些大学生村官保持一定的距离。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和成长总要有个过程,这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消除阻力,增加动力。媒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对广大农村加大宣传力度,晓以利弊。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而是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促进农村发展的。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从而以更多的实际行动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2、提供财政补贴,靠待遇留住大学生村官大学生也是现实的社会人,光靠精神或感情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其一定的物质需要,解决其后顾之忧。大学生的待遇问题,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留人、用人机制要考虑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应和他们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差不远。否则,就可能不能形成对大学生村官有效的激励。国家财政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相应的补贴,以解决好因大学生村官上任而带来的地方财政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带动更多大学生去当村官的积极性。3、建立配套机制,靠事业留住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现象是我国新形势下出现的崭新事务,我们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配套机制,也就是怎样进行合理有效的操作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们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合理流动机制以及培训深造机制等。只有这一系列的机制形成和完善以后,大学生确实认为任职村官不确定因素少了,风险小了,才有可能把它作为事业去投入,去付出,做出成绩,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4、结合职业规划,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或给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或让其经过培训深造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不适合担任村官职务或者没有意愿担任村官职务,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比如,大学生村官离职后,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让其在其他领域竞争时候,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人、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好的让其在广大农村发挥才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