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所以按照“道”变化,“无为”会转化为“有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哲学上,把老子的唯心主义改造为唯物主义。虽然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治,成为了道家的左翼。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但其核心还是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
由于法家思想的影响,后来有人把“君人南面之术”,解释为君主的南面之“术”,这种解释是把无为纯粹当做一种君王统御臣下的技巧,君王不显示出自己的好恶,使得臣下对他莫测高深,因而也不知道如何去迎合他。这有悖于道家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是集众家思想后,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所以严格说来黄老之学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同老子的思想本意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但这对某些封建帝王来说,是略带消极不利于统治的,所以经过演变融合,形成了适合政治背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