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的英国,开始染上了今天被人们称作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由于**开支剧增,被迫中止了实行了多年的金本位制,随之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战后,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大国、工业大国慢慢的衰落下来,并且在20年代初期,由于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英国本不景气的经济更显萧条: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急剧增加。面对庞大的失业人口问题,各种不同的 观点也都纷纷涌现,其中主要包括以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和以新古典学派为基调的反对用公共工程增加就业。20年代的“英国病”使凯恩斯比较早的考虑失业问题;而后金本位制恢复导致的后果又使其考虑通货紧缩与失业增加的关系;公共工程问题使凯恩斯考虑了财政政策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这些虽然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但还是为以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之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经济萧条中,西方国家称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来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在大萧条期间,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大约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倒退了大约20年,并在各国造成了多达四五千万人的失业者。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 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治危机和失业,而不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要提出防治危机和失业的办法,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存在和蔓延。凯恩斯经济学正是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心经济学,它不仅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而且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在《通论》中凯恩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施的经济干预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证,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命,并取而代之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界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问世在大危机之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它推翻了传统的经济教义,自己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此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宏观总量分析和有效需求的重要性,还指出工资在向下调整方面有刚性,并且主张以国家干预政策代替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论》的
出版可以看作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重要标志。当然,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凯恩斯的短期静态思想导致他夸大了长期经济停滞的趋势,他低估了技术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激发的新的资本投资;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凯恩斯都是极度狭隘的;凯恩斯过于乐意接受浪费性的**开支,而且他对私人浪费性开支与公共浪费一样持赞同态度。当然,在经济思想史中,凯恩斯并不是唯一的为说服听众和读者而夸大其思想的人。而他确实说服了他的听众和读者,他的思想体系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逐渐成为正统的宏观经济思想。
新古典综合派就是战后经济发展变化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的宏观经济学。一系列在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则被冠以“微观经济学”的名称。新古典综合派是所谓的“凯恩斯革命”之后起初最有影响力的凯恩斯学派,又先后自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由于西方世界出现的“滞帐”的存在使得“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
政策建议无法执行,它提出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在失业与通胀并存时,会产生自相矛盾的后果,而这些也造成了该学派在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对新学派的观点和理论加以综合,形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致力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并发症所采用的五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以及社会政策。其中新古典综合派强调前四种政策,而新剑桥学派则强调人力政策和社会政策,但这些只能称作是“第二代凯恩斯主义”。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世界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和解决滞胀问题,而受到了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对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20世纪80年代,一个主张**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凯恩斯主义,并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缺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对它进行批评、继承和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在三个命题上保持一致:第一,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第二,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第三,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简言之,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然而,在具体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观点上,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主要体现在新凯恩斯主义在分析中引入了
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在经济理论观点上主要体现在非市场出清假设上。新凯恩斯主义以工资和价格粘性取代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假设,并添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①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②理性预期假设。新凯恩斯主义阐明了,在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会处在非均衡状态,即使有理性预期的存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对它进行批评、继承和发展。而新凯恩斯主义对原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大市场理论”上,包括价格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这为价格理论提供了微观经济学基础;劳动市场论: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信贷配给论: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干预有积极作用。从而拓展了信贷市场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发展了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评、继承和发展,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可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充实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第二,新凯恩斯主义能够在经济研究中运用不同学派的分析方法,丰富了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第三,新凯恩斯主义通过政策主张的调整,使宏观经济中政策面向实际,注重经验检验。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开始,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变革,最终形成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理论也将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决策,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其标志是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 从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 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一)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大萧条的产物,从现象上看是持续的高失业现象和生产的大幅度下滑,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打破了古典关于宏观经济中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凯恩斯很快被希克斯等模型化,即现在宏观经济学中的IS —LM 模型,凯恩斯理论中最主要创新在于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从总需求不足解释非自愿失业是一个反古典传统的方向,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是如果出现了非自愿失业,劳动市场将会受到影响,如果工资是弹性的,工资将会下降,因此总价格水平也将下降,总价格水平下降将会使得LM 右移动,这样总产出将会增加,非自愿失业又会消除。显然,工资刚性假设可以解释非自愿失业,这在古典经济学也存在,尽管凯恩斯也承认这一点“, 但凯恩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名义工资弹性不足以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具体而言是通过“流动性陷阱”、“投资的利率弹性”来说明这一点,因为如果存在“流动性陷阱”则LM 的右移不会带来产出的增加,同时如果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这种调节效果也不会产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理论的早期发展中就显得解释力十分有限,因为流动性陷阱只是一种假说,在实践中很难观测到流动性陷阱,即使存在,也只是大萧条才存在,投资的低利率弹性总体上并不符合实际。
(二) 新古典综合20 世纪50 、60 年代,萨缪尔森、托宾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新古典综合,如果除考虑“凯恩斯效应”外还考虑“庇古效应”,凯恩斯的理论只能成为古典经济学的特例,非自愿失业必须依赖工资刚性假设,同时假定存在工资存刚性,可以推导出一条向上倾斜的总供给线。这样总供给线与总需求线与总需求线相交,均衡点决定均衡价格与总产出,即AD - AS 模型,宏观政策的实质是弥补工资刚性的缺陷以及克服市场调节的缓慢, 1958 年, 菲利普斯发表了关于英国1861 —1957 年工资行为的研究成果,即菲利普斯曲线,很快被凯恩斯主义接受,这样新古典综合在很长时间成为凯恩斯主义的标准解释。
20 世纪70 年代,凯恩斯主义吸收了货币主义的思想,一是引进适应性预期因素假定,菲利普斯曲线改进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二是引进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即工人如果在每一时期有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工人的预期时,就业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当由于需求冲击,导致产出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通过引进价格的适应性预期机制能够实现总供给线的移动。即使没有国家的宏观干预,如果时间足够长,价格与工资的调整能够使得经济走向充分就业,但宏观政策仍然是有效的,因为这个调整过程较长,因此,宏观政策主要作用在于弥补市场调节的缓慢。这样,凯恩斯主义通过与货币主义的结合,离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更近了,可以表述为如下动态的AD - AS 模型:
总供给方程:π=πe +λ( Y - Y3)总需求方程: Y = Y - 1 + <( m - n) +σf假定预期是适应性预期,则πe =π- 1经济体系最初处于稳态:通货膨胀等于货币增长率m0 ,即π0 = m0 ,预期通货膨胀率也等于现实的通货膨胀率,当财政扩张以后,尽管短期会带来产量的上升,长期中经济又将回到初始的均衡状态,但带来了完全的挤出效应。对于货币扩张,假定货币供给增长率m0 从上升到m1 ,短期中也带来了产量的上升,长期中产出回到均衡产出水平,但货币通货膨胀率上升到。
(三) 新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进一步骤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对刚性的分析, (新古典综合比较强调名义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对刚性的分析不仅分析工资刚性还分析价格刚性,不仅分析名义刚性,还分析真实刚性,并说明刚性(粘性) 的原因。有一些模型将名义刚性与真实刚性结合起来,说明真实刚性的存在强化了名义刚性的效果,如如鲍尔、罗默(1990) 将真实刚性引进菜单成本分析之中,可以得到较大的名义刚性.
二是重视微观基础:传统凯恩斯理论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微观基础,这与经济分析中关于行为人最求利益最大化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因此在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遭到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攻击,20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产生的新凯恩斯主义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出发来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微观基础,宏观分析也越来越建立在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的基础之上。理性预期假设曾经被认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通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努力,可以将理性预期假设下建立凯恩斯主义宏观模型,即使作理性预期假设,宏观政策仍然是有效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如费希尔(1977) 的工资交错调整模型。
尽管如此,新凯恩斯主义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因此在解释宏观现象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例如,真实工资刚性主要用来解释失业现象,较为典型的模型如贝利( 1974) 、戈登( 1974) 和阿扎里亚迪斯(1975) 的隐含合同模型,耶伦(1984) 的效率工资模型,夏皮罗、斯蒂格利茨(1984) 的偷懒模型、林德贝克、斯诺尔(1985) 的局内人—局外人模型等。而名义工资刚性主要解释经济波动。例如,关于名义工资刚性的费希尔(1977) 、泰勒(1980) 的工资交错调整模型,关于名义价格刚性的曼昆(1985) 、阿克洛夫、耶伦(1985) 等的菜单成本模型等。
如果他能完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会出现无法克服的经济危机。
过了两次危机 它自然就在不断完善 要想更完善 只能等待危机出现 ,子努力克服的道路上 新理论自然会完善或者颠覆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