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联的故事

2024-12-15 21:43:3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关于春联故事如下:

1、神话里的桃树

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弯弯曲曲延伸了三千里远的大桃树,还有万鬼出入的鬼门.

大桃树的枝杈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从这里进出.专司审查恶鬼的神,神荼和郁垒常在这棵 桃树下审查、监视这些鬼,看到有恶鬼害人,便用草绳将鬼五花大绑,丢到山里喂老虎.

有了这个传说,再加上古人迷信桃木是五木之精的仙木,气味辛烈,可以压制邪气,收伏百鬼,于是每逢新年 ,为了有个平安的开始,人们就拿两个桃木板挂在门旁避邪.后来,人们又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图像 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大门两侧,这些都叫做“桃符”.

春联就是源自于桃符.后来,桃符的内容慢慢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代替,出现了称之为对联的形式,当时约 在南北朝时代.而春联产生的原因,与南北朝骈体文的兴起和唐朝律诗的发展不无关连.渐渐的,桃木板也就被纸代替了.

2、最早的春联

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命令学士辛演逊题桃符于寝门,但他并不满意,于是自己题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最早的春联的由来.

宋朝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当时写春联贺春,已经是一种流行了.

3、爱写春联的皇帝

某年元旦,明太祖传旨,下令全京城的人们都得在门口张贴春联,而且隔天一大早,皇帝还亲自出巡,一家一 家观赏.忽然,皇帝看见有一户人家门口没贴春联,一问之下,原来这户以阉猪为业,没念什么书,还来不及请人撰写春联.

于是皇帝在当天心情大好之下,就写了一联赐给这户人家:“双手擘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一时传为佳话.

4、朱元璋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推广到普通百姓之家.

5、春联大流行

清朝末期,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为人家写春联的艺人和出售春联的“对摊”.春联确实成了中国人过年生活习俗 的一部分;而且吃完年夜饭,贴上了门神和春联之后,要关上大门,到初一早上再打开大门“迎财神”.这种和春联有关的禁忌习俗,不但添加了一些神秘,也更丰富了年节的喜庆色彩.

回答2: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巧借春联度过年关
旧时代常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某年除夕,一穷困长工怕债主上门纠缠,一大早在家门贴了一副春联: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
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
而另位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门上春联为:
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
这副对联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看刀子”三字用得好,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按旧时代的惯例,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能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3、两副奇特的春联
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
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
但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4、巧写春联“讨”来年货
明朝时候,福州有个叫徐英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人们都称呼他为徐五。他家一贫如洗,四壁悬空,凄冷之清,难于言状。但他很有文才,深得乡里称赞。
一年除夕,家里无米过年,他面对穷困生活,徐英发出了感慨,写出一副绝妙对联,一大早就贴到房门上。那对联是:
鼠因粮尽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对联一经贴出,众人议论纷纷,同情的人们将家里准备过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给徐英。这一年,徐英过了一个好年。
5、九九迎春联
我国有数九的风俗,从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个“九”,算到八十一天,称为九九,到时,九九寒尽,春暖花开。有个农民创作一副“九体”对联: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上下联各九字,每字皆九划。把这对联写成空心字,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即八十一天,“九”已尽了,已到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了。

回答3:

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但家道却十分贫寒,住在破旧的草房里,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糠野菜,有时甚至饥一顿饱一顿。虽然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即是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情趣。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一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一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的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功夫不负苦心人,吕蒙正终于在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并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成为国之栋梁。

回答4:

北宋河南洛阳有个书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但家道却十分贫寒,住在破旧的草房里,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糠野菜,有时甚至饥一顿饱一顿。虽然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吕蒙正一时兴起,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即是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情趣。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一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一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的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功夫不负苦心人,吕蒙正终于在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并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成为国之栋梁。

回答5:

有这样一个大院,住的全是手艺人,他们都爱在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这年春节贴春联,张家首先贴出一幅:虽住两间火烤烟熏屋,却是一位千锤百炼人。王家看了不以为然,很快在自家门口贴出自己的春联: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张、王两家一贴出,其他几家也不甘落后,李家贴出一幅春联,上书: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有知音。李家的还没粘好,赵家的便高高挂了起来。嘿,还是人家赵师傅的字好,龙飞凤舞,最见功力,写的是: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院里有位姓刘的师傅,在大院里已经住了几十年了其他几家都瞧不起他的手艺。他见大家都贴上了春联,连忙把请别人写的春联也贴了出来。大家上前一看,大叹气魄不小,联语是: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
你知道张、王、李、赵、刘五家各是做什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