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N、IT表示电气系统(通常指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线)及它所供电的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采用的接地方式。
前一个字母表示变压器次侧中性线接地方法:T表示中性点接地,I 表示中性点不接地或不直接接地。
后一个字母表示变压器所供电的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采用的接地方式:T表示接地,N表示与中性线相连(TN系统还可以分为TN-C,TN-C-S,TN-S)。
为什么没有IN呢?
I N中I表示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不接地或不直接接地,换句话说,中性线(N线)的电位不是地电位,可能比较高哦。而第二个字母N表示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采用接到中性线(即N线)。
为了安全,通常把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或接N线,因为N线也接了地(TN系统)。而不会把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到一个N线没有接地(不是地电位)的"IN"系统,这样会大大增加触电的危险性。而把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则就是IT系统。所以如果线没有接错,是不应该有“IN”系统的。
这就是为什么没有IN系统的原因了。
再补充一下,中性点电位在三相平衡时为0,但电网故障或三相负荷不均衡时就有了电压,此时设备的外壳如果接的是中性线,就有触电危险。
严格意义上讲,有IN系统。因为在TN系统中,用电装置裸露的导电部分外壳也是接地的,即使在TN-C系统中,也采取同样做法。因此,IN系统下接金属外壳的中性线必然要接地。为防杂散电流,仿照TN系统的接法,一般应接成IN-S系统。
我们分析一下此系统“断零”时得情况。负载不平衡时,接地外壳“带电”,但对地形不成回路,因为系统星形结点处未接地,所以对人体构不成危害。对用电设备的影响和TN系统一致。
再来分析相线对地故障。与TN系统一样,直接引起相应的相断路器跳闸。
最后分析杆路中间“断零”后零线落地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用户一侧零线接地,此时与星形结点处断零情况一致,请参考上面的介绍。二是供电侧零线接地,此时和TN-C-S系统时“断零”一样,引起中性点电位漂移,且用电设备金属机壳略微带电,电位与接地电阻相关。当两侧“零线”同时落地后接地,与第二种情况也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IN-S系统与TN-C-S系统的安全等级基本一致,甚至略高于该系统。但民用配电的低压供电侧难以不接地,安全风险也是极大的,供电部门不会降低自身的供电安全来换取用电安全的提高。所以IN系统也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