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点

2024-11-26 00:53:4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第一篇: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第二篇: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 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回答2: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即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你们的复习资料上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和特殊用法,句式有四类:判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特殊用法指词类活用、古今异议等。
3.翻译句子
4.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条说白了就是要能读懂文言文,尤其是关键字词的意思。
(以上内容摘录)

回答3:

常见文言文生字词意思,句子停顿、翻译句子、理解文言文内容

回答4:

点击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