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
1,“不杀生”是“仁”。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
2“不偷盗”是“义”。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
3,“不邪淫”是“礼”。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间行之,此外与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
4,“不妄语”是“信”。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妄语有大小:如见、闻、觉、知说不见闻觉知;不见、闻、觉、知说见闻觉知等,是名小妄语;可通忏悔。
5,“不饮酒”是“智”。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
扩展资料
佛家八大戒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家五戒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的清规戒律有利于养生,比如五戒可以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1)不杀生戒:表现在行为上,不得故意杀害生命,包括不自杀、不助人杀、不杀害他人,不仅如此,还应爱护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现在饮食上,吃三净肉(未见杀、未闻杀、非专门为我杀),甚至完全素食;表现在精神上,须培养慈悲心,消除瞋恨,修习忍辱。生命存续为一切之本,尊重、关爱其他生命,即是关爱自己。瞋恨、生气,极易在身中积累毒素,也易毒化人际关系,从而对身心造成实质性危害。素食易于消化,能净化血液,减少疾病,有益健康,已为当代大量的研究证实。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杀为养生第一要务。古人总结说“仁者寿”,是很有道理的。
(2)不偷盗戒:表现在行为上,是非予不取;表现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欲,不贪非分之财。财物是人的第二“生命”,若行偷盗、贪污等,贪心不足,行为诡异,不仅有违国法,毒化社会环境,亦会破坏自己的声誉,甚至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实是得小便宜吃大亏。
(3)不邪淫戒:表现在行为上,不乱搞男女关系;表现在精神上,不痴心纵欲,沉迷于女色。藏地僧人,虽然并不像汉地佛教那样要求完全禁欲,但仍然将淫欲视为修道的最大障碍。纵情色欲、乱搞男女关系,不仅破坏家庭,危害社会,亦为传播性病、爱滋病,戕身害命的首要祸乱之源。此戒正是要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种危害。
(4)不妄语戒:就是不要说假话,不可欺骗、误导他人以谋取私利。妄语不仅有违社会公德,损害个人的信誉,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人生理、心理出现紊乱。同样,两舌(挑拨离间)、恶口(骂人)、绮语(说低级趣味的话)等,也会祸从口生,所以都应戒除。
(5)不饮酒戒:饮酒能上瘾,容易使人丧失理智,口没遮拦,行为失控,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同时,过量饮酒还会造成酒精中毒,严重危害身体。所以此戒历来被佛教列为五大戒之一,不过若因治病需要饮酒,佛教是允许的。此外,抽烟、吸毒等亦能麻醉人的神经,危害身体,佛教徒也予以拒绝。
其实5大戒的,层次为
不杀生(不能跟其他生物拌上因果关系)
不抢东西(不沾染带着其他生物的可脏的东西)
不淫(可以有效降低心率波动,从而快速入定)
不说假话(问心无愧,脑子才不会多次分析此话“中奖率”从而快速入定)
不喝酒(不让酒扰乱心境,还有一种佛是酒和尚,专门通过酒来使自己吐真言,一般这种人才是真正的问心无愧)
回答完毕,LZ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向我进行追问。
一般皈依者受的是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杀是杀生,盗是盗窃,淫是邪淫,妄是说假话,酒是戒酒。其次是菩萨戒,这个戒大约要三百多条。经常说的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阿弥陀佛仅供参考。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