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五”时期的巨大进步有哪些

2025-01-04 22:01:0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十五”时期,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9921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递增,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2718亿元、86208亿元和73395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9%、10.7%和9.9%。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世界的地位持续提高。预计2005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跃至世界第四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将提高到接近5.0%。人均GDP则由2000年的7858元(949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13985元(1707美元)。人均GDP步入1000美元-3000美元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挺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生产能力持续大幅提高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得到加强。“十五”前期,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曾一度陷入低谷,2003年粮食产量只有8614亿斤,已低于1991年的水平。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多项支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宣布用三年时间全面取消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4年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389亿斤,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2005年在2004年丰收的基础上又增产291亿斤,总产量重新登上9600亿斤台阶,达到9680亿斤。棉花、油料产量分别达到570万吨和3078万吨,比2000年增长29%和4.2%。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带来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05年工业增加值突破7万亿元,达到7619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67.5%(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9%,比“九五”时期平均每年10.2%的增速高0.7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共生产原煤87.4亿吨、发电量9.7万亿度、钢材13.1亿吨、水泥42.8亿吨,分别比“九五”时期五年的产量高21.4亿吨、3.7万亿度、7.6亿吨和15.7亿吨。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明显加强

  “十五”时期,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民间投资得到明显恢复,外商投资依然活跃,在各类投资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2%(按累计法计算),比“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高9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5万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5.6万亿元,超过了1981-2000年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与此同时,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投资,“十五”时期集中办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投资最多、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五年来,我国新建公路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万公里(超过2000年以前的高速公路长度总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7063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5232万吨。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实现全线商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结束了西藏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三峡工程进展顺利,电站工程已投产运行14台发电机组,累计发电940亿千瓦时;西电东送北通道、中通道、南通道共形成输送能力超过3250万千瓦。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五年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3254万门,新增光缆线路长度214万公里。产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四、对外经济迅猛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经过艰苦谈判,我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贸易环境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们在享受运用世界贸易规则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断迎接了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挑战,并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422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99.8%,平均每年增长24.6%,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13.6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接近65%。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占世界贸易量的6.2%,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排名由2000年的第八位跃居到第三位,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贸易大国。2005年,我国出口762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05.8%,平均每年增长25%,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14.1个百分点;进口660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93.3%,平均每年增长24%,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12.7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发展也比较快。2005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8.2%,平均每年增长8.2%,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6.6个百分点。“走出去”战略取得明显进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到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55和69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2005年底达到8189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加近4倍。

  五、国内市场持续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十五”时期市场商品供应充裕,已基本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加上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也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繁荣活跃,商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比2000年增长71.8%,五年间年均增长11.4%,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储蓄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58.3%,年均增长9.6%,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3.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五年计划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29.2%,年均增长5.3%,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0.6个百分点,增速仅次于“六五”时期。到2005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4.1万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了7.7万亿元。

  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分别比2000年降低2.7和3.6个百分点。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末的20.1部/百人提高到2005年末的57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由6.8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0年末的0.5辆提高到2005年末的3.4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由21.9辆提高到41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0年末的18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则由24.8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低到2365万人。

  六、注重科技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十五”时期,党中央科学分析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情,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针,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时期,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始终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五年来,平均每年解决城镇就业人口836万人,五年共增加就业人员4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左右,其中2005年登记失业率为4.2%。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5年末,全国有17444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0648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3709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3827万人、240万人和10846万人。累计有9920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政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开始起步。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要靠科技。2001-2005年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203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16%,其中2005年达到1.3%;组织实施“863”计划课题6000多项,安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1000多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丰硕。在生物技术领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在航天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纳米材料领域,成功开发纳米“超级开关”材料,实现纳米表面材料超疏水与超亲水之间的可逆转变。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成功研制并启用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2号自主研制成功。自主建成的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磁悬浮列车线在上海建成运行。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短短五年间,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3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596亿元。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各级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了对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补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继续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结构有所改善。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5万人,在校生1562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84万人和1006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7万人,在校生155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39万人和275万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878万人,在校生240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405万人和1208万人。五年累计,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普通小学毕业生分别达到971、1919、2391和11171万人。

  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明显加强。针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十五”时期,国家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到2004年末,全国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也陆续开工,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医疗体制改革也做了积极的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到2005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77亿。

  此外,文化、体育等其余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迭创佳绩,共获得金牌32块,银牌17块,铜牌14块,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

  “十五”时期,我国各项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全力推进政企分开,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所深化,特别是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的数量方面有较大进展,《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国务院先后取消和调整了1795个行政审批事项,较原来减少了48.9%,各级政府开始更多的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平稳。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增值税转型也在进行当中,个人所得税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金融改革方面,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进。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十五”时期在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的同时,一方面,加快了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制度,截止2004年底,290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中已有1464家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制企业。国有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已达1000多家,其实现利润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46%。另一方面,把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作为重点,放宽了市场准入,电信、石化、电力、民航等大的国有公司通过改组、分立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局面。

  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农村土地制度方面,实施了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保护农民权益、控制土地规模的原则,完善了征地程序,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特别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补,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在农村税费改革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由“十五”初期的完善农村税费制度的各项政策逐步过渡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住房、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新的进展。

  总之,“十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更辉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思想的提出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全局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充分肯定“十五”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整体素质依然不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增长依然粗放。比如,对当前我国相对偏高的投资率而言,消费率依然偏低,经济增长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等。再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轻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二是改革仍有些滞后。“十五”时期,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适应,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妨碍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落实。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倍,比2000年的2.8倍又有所扩大。在全国各省和自治区当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浙江是最低的新疆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浙江是最低的贵州的3.5倍。到2005年末,农村仍有贫困人口2365万人。四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仍不协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矛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应对。

  “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继续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回答2: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大踏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恐怖主义猖獗等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战胜了非典等突发灾难,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十五”时期,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9921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递增,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2718亿元、86208亿元和73395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9%、10.7%和9.9%。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世界的地位持续提高。预计2005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跃至世界第四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将提高到接近5.0%。人均GDP则由2000年的7858元(949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13985元(1707美元)。人均GDP步入1000美元-3000美元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挺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生产能力持续大幅提高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得到加强。“十五”前期,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曾一度陷入低谷,2003年粮食产量只有8614亿斤,已低于1991年的水平。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多项支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宣布用三年时间全面取消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4年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389亿斤,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2005年在2004年丰收的基础上又增产291亿斤,总产量重新登上9600亿斤台阶,达到9680亿斤。棉花、油料产量分别达到570万吨和3078万吨,比2000年增长29%和4.2%。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带来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05年工业增加值突破7万亿元,达到7619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67.5%(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9%,比“九五”时期平均每年10.2%的增速高0.7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共生产原煤87.4亿吨、发电量9.7万亿度、钢材13.1亿吨、水泥42.8亿吨,分别比“九五”时期五年的产量高21.4亿吨、3.7万亿度、7.6亿吨和15.7亿吨。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明显加强

“十五”时期,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民间投资得到明显恢复,外商投资依然活跃,在各类投资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2%(按累计法计算),比“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高9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5万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5.6万亿元,超过了1981-2000年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与此同时,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投资,“十五”时期集中办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投资最多、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五年来,我国新建公路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万公里(超过2000年以前的高速公路长度总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7063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5232万吨。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实现全线商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结束了西藏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三峡工程进展顺利,电站工程已投产运行14台发电机组,累计发电940亿千瓦时;西电东送北通道、中通道、南通道共形成输送能力超过3250万千瓦。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五年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3254万门,新增光缆线路长度214万公里。产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四、对外经济迅猛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经过艰苦谈判,我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贸易环境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们在享受运用世界贸易规则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断迎接了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挑战,并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422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99.8%,平均每年增长24.6%,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13.6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接近65%。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占世界贸易量的6.2%,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排名由2000年的第八位跃居到第三位,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贸易大国。2005年,我国出口762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05.8%,平均每年增长25%,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14.1个百分点;进口660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93.3%,平均每年增长24%,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12.7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发展也比较快。2005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8.2%,平均每年增长8.2%,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6.6个百分点。“走出去”战略取得明显进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到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55和69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2005年底达到8189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加近4倍。

五、国内市场持续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十五”时期市场商品供应充裕,已基本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加上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也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繁荣活跃,商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比2000年增长71.8%,五年间年均增长11.4%,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储蓄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58.3%,年均增长9.6%,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3.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五年计划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29.2%,年均增长5.3%,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0.6个百分点,增速仅次于“六五”时期。到2005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4.1万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了7.7万亿元。

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分别比2000年降低2.7和3.6个百分点。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末的20.1部/百人提高到2005年末的57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由6.8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0年末的0.5辆提高到2005年末的3.4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由21.9辆提高到41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0年末的18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则由24.8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低到2365万人。

六、注重科技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十五”时期,党中央科学分析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情,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针,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时期,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始终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五年来,平均每年解决城镇就业人口836万人,五年共增加就业人员4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左右,其中2005年登记失业率为4.2%。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5年末,全国有17444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0648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3709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3827万人、240万人和10846万人。累计有9920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政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开始起步。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要靠科技。2001-2005年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203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16%,其中2005年达到1.3%;组织实施“863”计划课题6000多项,安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1000多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丰硕。在生物技术领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在航天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纳米材料领域,成功开发纳米“超级开关”材料,实现纳米表面材料超疏水与超亲水之间的可逆转变。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成功研制并启用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2号自主研制成功。自主建成的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磁悬浮列车线在上海建成运行。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短短五年间,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3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596亿元。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各级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了对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补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继续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结构有所改善。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5万人,在校生1562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84万人和1006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7万人,在校生155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39万人和275万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878万人,在校生240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405万人和1208万人。五年累计,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普通小学毕业生分别达到971、1919、2391和11171万人。

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明显加强。针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十五”时期,国家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到2004年末,全国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也陆续开工,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医疗体制改革也做了积极的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到2005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77亿。

此外,文化、体育等其余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迭创佳绩,共获得金牌32块,银牌17块,铜牌14块,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

“十五”时期,我国各项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全力推进政企分开,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所深化,特别是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的数量方面有较大进展,《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国务院先后取消和调整了1795个行政审批事项,较原来减少了48.9%,各级政府开始更多的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平稳。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增值税转型也在进行当中,个人所得税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金融改革方面,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进。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十五”时期在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的同时,一方面,加快了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制度,截止2004年底,290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中已有1464家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制企业。国有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已达1000多家,其实现利润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46%。另一方面,把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作为重点,放宽了市场准入,电信、石化、电力、民航等大的国有公司通过改组、分立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局面。

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农村土地制度方面,实施了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保护农民权益、控制土地规模的原则,完善了征地程序,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特别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补,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在农村税费改革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由“十五”初期的完善农村税费制度的各项政策逐步过渡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住房、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新的进展。

总之,“十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更辉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思想的提出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全局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充分肯定“十五”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整体素质依然不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增长依然粗放。比如,对当前我国相对偏高的投资率而言,消费率依然偏低,经济增长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等。再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轻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二是改革仍有些滞后。“十五”时期,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适应,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妨碍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落实。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倍,比2000年的2.8倍又有所扩大。在全国各省和自治区当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浙江是最低的新疆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浙江是最低的贵州的3.5倍。到2005年末,农村仍有贫困人口2365万人。四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仍不协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矛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应对。

“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继续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回答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