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句赏析

急,我们写的预习中的其中一项
2024-11-25 10:42: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你可以选段写,不用都抄上!!

回答2:

这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列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的游戏,那里快乐、有趣,满溢着生机与活力。第二部分写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侧面,写书塾的景物、饱学又和蔼的教师和孩子们寻找到的读书之外的乐趣,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第二段景物描写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整个文章内容丰富,放得开,收得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回答3:

初中语文:重点现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建议收藏再学

回答4:

111

回答5:

 一、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贯穿情感线索,抓住叙事的脉络
  每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了那眉飞色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我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色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的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致,以神秘的口吻叙述百草园的神奇传说,突然语气变得沉重了,似乎神态黯淡下来,总结美女蛇的传说给自己的经验教训。叙述者似乎不愿沉浸在对世事艰辛可怕的回忆中,短暂的沉默之后,像小孩子忽然忘掉了不愉快,“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于是开始了眉飞色舞的讲述捕鸟的经历体验。讲完了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的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至此,叙述的语气趋于平淡,但平淡的叙述中也还有一些小波澜,一是兴奋的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遭到拒绝后,默默的但不服气的读书习字对课,小小的挫折之后言语又活泼起来,描述三味书屋的后园之乐。叙述人声鼎沸的读书之趣。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幽幽的吐出,仿佛有无限的怅惘,曲终幕落,还令人回味无穷。
  二、构完整、环环相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就明确了本文的空间顺序和结构,课文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引出下文的叙述。叙述内容全面,有自然的景象,有神秘的传说,有捕鸟的行动。叙述井然有序,随季节变化重点突出春冬的特色。
  前后两部分之间,一段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紧密衔接起来。
  “三味书屋”这一部分,主要叙述怪哉和读书两件事,由行礼过渡到对先生的介绍,由先生的渊博才有请教怪哉的尴尬,由先生的读书过渡到课内的游戏——描绣像,并由绘画的去向收拢回忆。
清晰的线索,完整的结构,表现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
  三、观察描写、精巧细致
  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的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与下文的美女蛇的传说一脉相承,写百草园的神秘。
  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物静物描写得错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描写了景物;目光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随云雀直射向云霄,着表现了动物。而泥墙根一带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
  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黄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轻捷、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 ;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
  四、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
  文章出现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多达二三十种。动物:蝉、黄蜂、云雀、油蛉、蟋蟀、斑蟊、蜈蚣,甚至传说中的怪哉这虫;静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竹筛、秕谷、腊梅、蝉蜕等等。这些事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为什么少年鲁迅知道那么多事物呢?这在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一个散文集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可知端倪。少年鲁迅特别喜欢绘图书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毛诗百物图考》。这些书籍以及他以后为父亲东奔西走问医抓药,再以后独立生活求学的经历见闻,为他后来的文学储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可见,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多识有这样几种途径:一是亲眼所见,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旅游观光中要用心观察、勤于识记、勇于请教;二是阅读书报。“文学的学习不应该离开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夸美纽斯);应该“把自己运用的词汇和词组同周围世界的各种鲜明的概念、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建立自己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语言系统。三是其他媒体,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展览、各种节庆活动,这些媒体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民的思想、交流方式。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向大师学习,观察、识记、理解、运用,才能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熟练我们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