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投降时,还有70万精锐部队,为何不调回柏林和苏联决战?

2024-12-27 19:36: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苏军对柏林展开了包围,两天后,柏林已经三面被围,留给希特勒的时间不多了。此时希特勒的部属纷纷劝说他离开柏林,到南部继续领导德国,希特勒已经意识到,柏林根本守不住,柏林周围都是大平原,守军没有任何地理优势,即使多坚持一个月,也只是白白损失70万人,对德国也没有任何实际帮助。

苏军对柏林展开了包围,两天后,柏林已经三面被围,留给希特勒的时间不多了。此时希特勒的部属纷纷劝说他离开柏林,到南部继续领导德国,希特勒已经意识到,柏林根本守不住,柏林周围都是大平原,守军没有任何地理优势,即使多坚持一个月,也只是白白损失70万人,对德国也没有任何实际帮助。

随着德军一次又一次的战败,德军内部士气低下,很多人甚至还厌战情绪,内部矛盾突出,有些将军又秘密和盟军联系,德国国内反对希特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士兵自然也无心战斗!大势已去。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军在北非战场的溃败,柏林战役中德军仅剩的精锐被苏军歼灭,首都被攻陷,战败已成事实,而一系列的事情一次又一次扑灭了德军接下去战斗的想法,随着元首的自杀,德军失去了领导,也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了理由

德军上下都已经失去了胜利的信心。比如希特勒曾下令实行焦土政策,但施佩尔等德军将领并没有遵守。虽然这些失去信心的将领确实是正确的,德国已经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了,但假如他们真的团结一致按照希特勒的要求,依托德国南部的山地地形,至少可以把战争拖的更久。

回答2:

战争不只是比的双方的作战人数,更重要的是综合国力,当时的德国虽然有余力可以一战,但是已经无法支持后续的作战,这样的坚持对于整场战争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拖延德国战败的时间。

德国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德国国土面积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时应对多个强大的敌人。历史上菲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因为四面受敌差点亡国,后来的一战也是因为未能彻底击溃东西线的任意一线而失败。二战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失误上。未消灭英国而攻打苏联。 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二战均势迅速打破,美国的参战使整个战争形势迅速向盟军方面发展。

大西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牵制了大量德国人力物力资源。美英的战略大轰炸。44年后。德国武器产量严重不足,这是非常致命的。后来在空战中,尽管德国空军非常优秀,但面对美国的闪电战机仍然无所适从。自己的喷气式又不成熟。人口有限,德国当时只有约7000万人口。显然无法应对持久战。

德国的国情决定了他一旦出手,就停不下来,必须连续作战,才能以战养战,以对付更强大的敌人。美国和苏联,即便是德国扩张到顶峰时期,占领了欧洲一大片的土地,其综合国力也远不如美苏两国。德国的扩张速度太过迅猛,进攻方向太多,已经突破了其国力的许可范围。

回答3:

因为德国大势已去,即使是调回柏林也没有什么用,只会让这七十万人白白丢失性命。

回答4:

希特勒已经意识到,柏林根本守不住,柏林周围都是大平原,守军没有任何地理优势,即使多坚持一个月,也只是白白损失70万人,对德国也没有任何实际帮助。这七十万人担任着匈牙利的防务。而匈牙利是德国最后的石油产地,德国要想继续作战,可以没有柏林,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石油。希特勒不愿投降,更不愿意手下投降,他希望自己死后,德国的将军们可以带领德军继续作战,所以他才最大限度的,留下这支精锐部队。

回答5:

德国投降时,还有70万精锐部队,之所以不调回柏林和苏联决战,是因为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