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2025-01-02 01:04: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并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从激发学习动力、培养探究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升转化能力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学习动力、能力、毅力、转化力的综合体现,是人们获取、分享、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围绕发展学生学习力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有必要深刻认识数学课程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把提升学习力作为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质量评价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
一、 研究学生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要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学前教师必须首先关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特质,调查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加强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系统”视角去审视数学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阿凡提给巴依老爷放羊。一天,巴依老爷故意刁难阿凡提,在不提供任何材料的前提下,要求阿凡提扩大原来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羊圈的面积,阿凡提很快就想到了解决办法,你知道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吗?”出示问题后,教师组织如下教学活动:①忆一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面积与周长的定义,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如何推导?②想一想:影响各平面图形面积或周长大小的因素有哪些?③画一画:周长不变时,改变长和宽后,长方形形状及面积发生了哪些变化?④议一议:周长不变时,改变长和宽后,图形面积有何变化规律?⑤归纳小结,周长相同时,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这节课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从学生内在需要出发,加强数学知识的整体设计,学生不仅明晰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面积概念,而且体会到所学内容在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数学方法的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一定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上,通过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解释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提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一一列举”时,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方法暗示”下,学生合作完成一个操作性的问题,并对得出的数学事实和结论进行按部就班的验证。这实质上只是简单重复了知识发现的过程,没有提供给学生质疑和探究的机会。教学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采用喜欢的方式尝试列举,暴露问题,然后设置多个对比环节:列举“遗漏→不遗漏”、思维“无序→有序”、形式“画图→列表”,引导学生质疑并思考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列举?怎样做到有序列举?如何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何种方法更优化?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获得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深化了对列举策略的认识,实现了对列举策略的意义建构。
课堂应该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质疑,探寻并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反思,这样,学生才能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提升数学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
三、渗透数学史实,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毅力
数学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数学教学能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适时提供丰富的数学史实,呈现数学知识孕育、发展、演变和由隐到显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曲折的数学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才更富启迪性,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教学“圆周率”时,教师可以演绎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希伯来人认为π=3→阿基米德采用穷竭法得到3.1409<π<3.1429,取其平均值π=3.1419→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算得π=3.14→祖冲之把π值算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数学家卢道尔夫、韦达、弗格森等革新算法进一步提高了π的精确性→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算法的革命性变革。借助“探寻π值”这个数学史实,让学生沿着数学发展的足迹,领略数学家的伟大贡献,体验前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发展数学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时,教师为学生适时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数学家、数学故事等数学史实,让学生体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领略数学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把数学作为一种改变思维、改变生活、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来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四、借助原始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转化能力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发展,只是实现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这不是最终目标,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原始的、未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地把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应用,从而拓宽视野,体验探究乐趣和发展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圆”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该装在什么位置?”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教师可让学生给家中的空调和电视机做一个防尘罩:你会怎么做?需要多少材料?学生就会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方法、经验,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合作探讨、举例验证等,了解车轮的构造及空调、电视机实际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这不仅巩固了对“圆、圆心、半径”及“长方体、圆柱表面积”等相关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显然,教学只有把学生置于原始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究,才能让学生走出机械记忆和碎片化学习的局限,学生才会认识到知识和生活现象之间具有的关系,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
学习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教师不能只盯住知识结果和一招一式的教法,而要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