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语文教学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九年义务和高中“剥离”之后,高中教师不知道初中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师没见过小学语文教科书,——除非他自己有孩子读小学;而小学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升入中学后要学些什么。了解各个年段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全面观察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关注。
我曾在高一年级了解一些学生的写作经历,这些学生有许多共同点:畏惧写作,视写作为受罪;一篇七八百字的作文,通篇没有一句自己想说的话;更不可取的是为文造情,匠气十足。有同学反映,上小学三四年级时,老师就说过,作文要写点“有意义”的事。有个学生回忆,当时曾写过一篇“我最爱吃的菜”,老师认为“虽然叙述得比较生动,但没什么意思”。这位学生回忆当时的感受,写道:“‘吃’,是我最感兴趣的事,但老师不感兴趣;不能写吃,当时我也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因为我想到自己感兴趣的老师不一定有兴趣。”教师的评价,在小学生那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有些儿童会因教师的态度而苦恼,如果他没有从生活中感悟到什么“有意义”的事,他很可能只好编出一些“意义”,他很可能从此视写作为一种机械单调的文字套路,他很可能从此把写作当作一种可以不负责任的文字表述……这就给学生后来的写作乃至整个语文学习造成一系列困惑。
当一名儿童无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形诸文字时,当这个孩子受到束缚,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个人看法”时,写作对他而言将是痛苦的。在儿童睁大眼睛观察世界时,有什么必要跟他谈“意义”呢?只要他认为是有趣的,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他就可以自由地去写。
我在一些场合说过“儿童永远正确”,——我不希望这句话给读者造成误解,我的意思是: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逻辑表现;你认为错误的,“不足的”,他也许根本不理解。这时候,教育者要有“儿童本位”,能站在他们视角去观察去思考。有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写话,大意是:我妈妈胆子特别小,我想做一条狗,保护我妈妈……老师的批语是:“为什么要做狗呢?你为什么不做一名人民警察呢?”在老师看来,这小孩子智力情感有问题,也没有什么自尊,故而要启发他。然而这个孩子解说的理由是:“狗可以不上班,一直在妈妈身边。”儿童这类视角及思维的合理性,成人很少想到。
以我粗浅的认识,小学生的作文,特别是在初学写作阶段,主要是靠“趣味”,写作的兴趣自然会把他引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暂时没有必要教太多的写作知识;儿童的接受能力有限,他的手很小,不能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如果教写作技巧教多了,一是记不住,小孩子嫌烦,不想写了;二是即使“掌握”了,从小接受匠气熏染,灵气也就少了。每年参加某报组织的小学生作文“季赛”评选,我总试图找出能让眼睛一亮的文章,遗憾的是,这种机会很少,而且越来越少。这些参赛作文多有教师“指导”,有功架,讲格式,遣词造句,也颇下功夫,偏偏缺的是灵气,找不到一个“真我”。我甚至认为,这些作文,写和不写一个样。几年看下来,发现好多文章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几百所小学,几千名老师,几十万名小学生,大家似乎没想到这个“模子”其他人也会用;教师在推举学生作文时,显然没想到送到评委那里的不是“馒头一个”便是“一个馒头”,而成千上万的“馒头”中,究竟哪一个“馒头”不同凡响呢?无法从小学生的作文中真正地看到创造的趣味,估计他写作的时候,也仅仅是冲着“获奖”而来的。
十多年前,我曾和同行讨论过中小学写作教学的 “阶段性的任务”,观点不一;后来大家比较认同,是小学作文还是应当注意“童趣”, 即所谓“儿童的趣味写作”;初中生年龄稍长,或可以概括为“少年的率性写作”。
学生刚读到三四年级,就怕写作文,为什么?因为他感兴趣的事,教师没兴趣,教师认为有意思的事,他却看不明白。儿童对色彩,形状和动态比较敏感,而成人对“价值”、“意义”比较在意,鸡同鸭讲,自然难有效果。这时候,教师就特别需要考虑儿童的感受。一个不懂教育规律又缺乏沟通意识的教师,他的作文教学将是非常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