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育儿杂志Parenting有一项调查表明:14岁以下的孩子在长期缺乏父爱后会患上"父爱缺乏症"也叫"缺乏父爱综合征"。"父爱缺乏症"是因为父母离异或者父亲长期不在家,或者即使在家也极少关注孩子,致使孩子缺乏父爱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父爱缺乏症"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导致孩子个性缺陷
缺乏父爱的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比较胆小软弱,意志力薄弱。
2、导致孩子体格发育障碍
研究表明,少时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成穷人的可能要比一般孩子高5倍,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如果是女孩子,长大后成为单亲妈妈的概率要高出2倍。
3、导致孩子出现情感障碍
缺乏父爱的孩子,自尊心不强,且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应有的热情,容易焦虑,也更容易依赖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中国孩子的脆弱、抗挫能力低等问题和父教的缺失有重大关系,中国父亲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奥巴马曾说过,在自己任职期间,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从来没有错过孩子的家长会,无论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即使身居要职,都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很多爸爸总说自己忙,难道比总统还忙?
在《奇葩说》里,有一个话题引发人们的讨论:如果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取消爸爸的称号,你会支持吗?
其中傅首尔的儿子这么回答:不同意,因为我担心爸爸做不到,那样我就没有爸爸了。
即使很多爸爸做得不到位,但是孩子都不想失去爸爸。爱无法用金钱代替,唯一能够衡量爱的,是你的时间。
就如《奇葩说》里,颜如晶说的:"孩子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电视剧,你没有一集一集地看,就无法评头论足。
孩子的一生也一样,他的成长你没有参与,等他长大以后,你也失去了一个爸爸对孩子批评教育,指手画脚的资格。"
记得成龙有一次采访说他平时很少陪孩子,有一次放学的时候,他恰好在家,于是就去接房祖名,当他去到房祖名的小学时,等半天没人,便打电话询问,儿子回答说:"爸爸,我已经上初中了。"错过的电视剧可以回头看,可是孩子的成长,错过了,也就无法弥补了。
只要平时稍微花一点心思,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满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防止孩子患上"父爱缺乏症"。
1、多陪孩子玩游戏
爸爸如果上班忙,可以在下班的时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陪伴孩子,比如抱一抱孩子、和孩子做游戏等。
2、妈妈切勿嫌弃爸爸
有的妈妈会嫌弃爸爸在照顾孩子时"笨手笨脚"以此剥夺爸爸照顾孩子的权利,这种做法只会把爸爸往外推,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妈妈在生活中应当给予爸爸养育孩子的机会,不能对爸爸的养育方式指手画脚,而是多鼓励爸爸用男子汉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3、异地的爸爸更应该多陪伴孩子
有的爸爸经常出差或者工作在外地,这时候应当利用假期多带孩子玩耍。平时不在家,可以多找机会多拍一些生活照,也可以与孩子视频,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关注。父亲是孩子快乐的源泉,是孩子安全的港湾,更是孩子智力的催化剂,聪明的爸爸,不会让孩子输在缺乏父爱上。
都说父爱如山
而我却连他的山脚
都未曾抵达
《父爱从不入山》
在未接触别人家的父女以前,我一直以为爸爸和女儿素日里都应该像我和爸爸一样“相敬如宾”,没有多余的沟通和亲昵的举动,见面一句“爸爸”就已足够。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不是。
那天闺蜜刚好从上海回来,许久不见,便去火车站接了她。闺蜜说,她爸爸在地铁口等我们接我们回家。
挺好的,我心想,可是我的爸爸好像都没有接送过我。
应该他们也是很久没见了,所以闺蜜一见到爸爸站在车前张望着等我们,就像小狗狗见到了心爱的主人一样飞奔了过去,一把就熊抱住了她的爸爸。
嘴里一直念叨着:“爸爸,我想死你了。”
闺蜜和叔叔撒的骄是如此自然而然,不扭捏。
“你朋友还在这呢,这不是前个礼拜刚见过嘛。”叔叔话虽是这么说,眼里却挂满了宠溺,像抚摸小狗狗一样,摸了摸闺蜜的头发。
好像“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原来还是有点道理的。因为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所以我显得有些拘束和尴尬,只能在旁边等他们散开了,再叫了一声“叔叔”。
“辛苦你了,去接这个熊孩子回来。”叔叔笑着说,让我们赶紧上车。
车上,闺蜜一直都叽叽喳喳地和叔叔说着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难免惹得叔叔哈哈大笑。原来父女之间还能谈论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的,不是一句”爸爸”、“吃饭了”、“我出去了”就够的。
叔叔把车停在了小区门口,旁边有超市、饭店、水果店。叔叔让我们呆在车里,然后奔着水果店的方向去了。
叔叔在水果店里弯着腰,低着头,挑水果,很认真的模样。这个情节忽然让我想起了小学课本里朱自清的《背影》,里面有一段节选总是被老师拿来做深度解读。
那段话描述了朱自清的父亲如何努力又吃力地爬过车站的护栏去给他买橘子的情形。结合自家的困境,父亲多年来的不易,看着父亲的背影,朱自清流泪了,念起父亲对自己如此深刻的爱意。
那时候很羡慕别人都有这样的父亲,能够如此关爱孩子。从小我就觉得能被父亲宠到的孩子,一定是很幸福的孩子。
而这一份幸福,必定是能够影响起孩子的一辈子。
原来我的闺蜜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孩子,难怪她做很多事情都能放得很开,面对大部分人的时候都畅所欲言,没有过多的思虑和顾及。在父亲的庇护下,完整健康地长大。
不过一会儿,叔叔双手拎满了水果袋子,哼哧哼哧地朝我们走来,叔叔也有点胖胖的,此刻的情景竟和《背影》里的父亲有些相似。虽然家庭背景相差很多,叔叔并不穷苦,但这份“父亲的爱”想必都是一样深刻的。
闺蜜很开心,因为叔叔买的都是她喜欢吃的水果。后来闺蜜和我说,每次回来爸爸都会买很多好吃的给她放家里,好像自己在上海没得吃一样。
而且每逢过节,七夕也好,情人节也罢,爸爸都会给妈妈和自己送上一大束鲜花。因为她的爸爸说,女儿是最好的情人。
看着闺蜜喜逐颜开的模样,我的心却有些失落。
回想起过去,爸爸似乎是我生命里的一抹空白。他未曾带着我买过一件衣裳,未曾送我上过学,未曾单独陪伴过我,未曾给过我一个拥抱,未曾说过亲昵的话语,我们的关系仅限于此一声没有任何情绪的“爸爸”里。
缺少了父爱的孩子,成长的一路必定是沉静而不张扬的,因为从心底里,这个孩子没有一份真正的自信。他失落的不仅仅是自己生命里父爱的缺失,更是对日后所有温柔关系的畏惧。
因为从外表看来,他太过于独立了。
他不知道如何和爸爸友好地相处,如何才像一个女儿,如何和爸爸撒娇,如何和别人撒娇,如何讨人开心,如何示弱,如何求助…
一个坚硬的外壳下,能走进他柔软内心的向来寥寥无几。
都说父爱如山,爱都在万千沉默里。可我却连他的山脚下都未曾抵达,而爱却是真的沉没了。
一般来说,长大后她在异性交往上有缺陷,表现为自我矛盾,思维想法也比较极端,对外界反映敏感,反应过激。
典型的例子是,她因为缺乏父爱,渴望从异性那里得到安全感,容易在思想中建立一个极为理想化的异性形象,把它映射到现实中;然而,现实不如自己所想,就会觉得自己受伤了(其实可能没那么严重),开始消极的逃避退缩,对异性产生抵触心理。
女孩的两种渴望和抵触的矛盾心理是可以靠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培养起来的,母亲就扮演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不应该避免她与异性交往,更加不能将个人情绪加入教育方式中使女孩对父亲以及其他异性产生憎恨情结;相反应该矫正教育的观念,鼓励她如何健康地与异性相处,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也可以培养孩子一个理性健康的人生观。
那些缺少父爱的女人,才会有这些心理,说得没错
这种类型的女孩对看似能给她温暖的男人,会轻易的爱上。缺乏安全感,很容易依赖别人,容易情绪化,甚至会变得自卑,严重会影响自己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