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身处车水马龙、灯红绿酒的喧嚣尘世中,你可听见儒学大师发自千年前的呼唤。翻开《论语》扉页,阅读着2000年前留下的文字,我的内心不禁触动,五味杂陈的情感奔涌而上。读《论语》,犹如读Bartlett之《引用名句集》,引起无限沉思想象,不禁讶异探索,窥视其真正意义之所在。
在春秋战国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为政以德”的旗帜被孔子高高竖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武力、刑罚、阴谋、纵横等方式只能治丝益棼,使社会问题越来越坏,只有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孔子推崇周礼,强调等级制度,在明清的皇室强调“臣臣”、“子子”之时,这位政治家也大胆地倡导着“君君”、“父父”。只有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政策才能被推行,规则才能被遵守。反观今日,着实令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炎黄子孙自愧不如。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面对长沮、桀溺这样高贵隐士的嘲笑与不理解时,孔子怃然如此回应。这个看似高大的学者,有个科学家的性格——固执。辗转于各个国家之间,看着天下动乱若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明智出世将面临的障碍,他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作为孔子个性的写照。在当今职场的血肉拼杀中,有多少人放下了自己的坚持与原则;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有多少孩子背弃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我们的理想在哪儿?不要用生活所迫作借口,你可知道,两千年前的战果,在那个生命如草菅的时候,孔子从来没有退缩过。天下不容只能证明天下人见识浅,天下不容,于孔子无损,反倒恰好显示孔子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他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义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随着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人类的生命线在不断延长,可是,在纠结于繁琐小事的人们可有想过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论语》中有一段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实质上表述的是生命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仁”,他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绩,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准则——“仁者爱人”,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科学,神鬼迷信离我而去,没有了畏惧,人们的良心似乎也跟着隐退。三聚氰胺,地沟油的食品问题,房屋坍塌,动车事故的安全问题,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退后,信誉的城墙在晃动。这一刻,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先祖的远见,光荣妈妈吴菊萍,爱心巴郎阿里木,英雄司机吴斌,他们很平凡,不是领导,不是百万富翁,却为人民所乐道,是他们“仁者爱人”触动了心弦。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慷慨解囊令人刮目相看;“三钱”科学达人,为国家鞠躬尽瘁,令人瞻仰瞩目。这个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不是有钱人的,而是有心“仁”的。这个道理很浅,孔子早我们两年前就懂得了。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名扬四海。那么,他是怎么教育学生的呢?这是,我不禁想起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若是他与孔子在同一时空相遇,便是伯牙与钟子期吧。子曰:“有教无类。”苏相信一切孩子都能教育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苏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如此看来,伟大的教育家总是从学生的需要着手,诱导着学生进步的啊。作为老师,孔子持有颜回所谓高山仰止的学问,却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形成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当仁,不让于师。,他强调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有助益,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这样的学生也是老师的学习对象。这种儒家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并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倾向,至今仍为世界学习探究。
读《论语》,学一分仁爱,习一分坚持,持一分中庸。打开这本古籍,才发现想象中古板严肃的孔子是位幽默和善的友人,《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是他作为师长给你的忠告,是他作为朋友送你的谏言。即使2000年的岁月流逝,经典也不会磨灭。
此文原创,如有不如意之处,敬请见谅,望采纳,谢谢!
等等我给你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