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狼图腾》的读书笔记

600字
2024-12-19 08:10: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狼,在人的心目,几乎是多疑、狡滑、残忍、凶暴的代名词。成语中只要与狼字搭边的,什么“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引狼入室”“鬼哭狼嚎”……没一个意思是好的。
自从书架上多了本《狼图腾之小狼小狼》,我对狼的看法完全改变。
要有勇气和血性
身处草原,就会置身于这个巨大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都摆脱不了吃或被吃的命运,要想占据食物链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练自己的神经,造就卓越的品质。草原残酷的生存状态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几千年过去了,草原狼顽强的生活了下来,靠的就是那股血性。
当狼逃生时,它甚至可以咬断伤腿,刮骨疗毒是治伤,而狼是自伤,颇有壮士断腕的壮烈。当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让人感慨训老虎易,训小狼难。狼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傲气,帮助它们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生存下来。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动物,之所以只有狼独存,原因就在于此吧!
社会如战场,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你就很难生存下去。有了勇气,还要有狼一样的血性,积极的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只有在不断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斗争中,人才能进步,才能体会与公司共成长的快乐。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自我性格的开放。草原是个大环境,社会也是个大舞台。人,就要多一些狼性,多点竞争力、多和别人交流,推掉心中的围墙,开放一些,这样我们的进步也才会快一些。
要有团队精神
读《狼图腾》,看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鲜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统一指挥,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比如围捕黄羊的时候,有狼去寻找大雪坑,有狼去骚扰,有狼去伏击,在总攻的时候也是井井有条,狂而不乱。更让人称绝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时候也井然有序,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
记得当进小学时,大家都互不相识。后来老师给我们出了个推理游戏。老师留下6张纸条,由我们来推理出老师在哪里。刚开始由于我们都不认识,几乎都没人玩下去。可是个个都很好奇地想知道老师躲在哪,所以我们都团结一心,把疑团都解开,在音乐室找到了老师!当时的心情是多么能人高兴、激动!
毕立格老人说:狼群杀那么多的黄羊,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为了抖威风,它们是为了给狼群里的老弱病残留食。我们也要像狼这样团结一致,社会如一家,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
读完《狼图腾》,我已见到了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狼图腾

回答2:

“狼图腾”现在也算是流行书籍,总体上来说,我看到的评论基本上是褒。我对其的评价也是褒为主,不过在大家都说好的情况下,我更愿意说一点不同的意见,相同的说了也是重复别人而已。

1. “狼图腾”将内蒙古草原的退化归结于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侵蚀。殊不知,在游牧民族一样也会造成草原的退化,传说中楼兰王国的覆灭就是这个原因。草原游牧民族只喜欢草原,当他们看到更能保换环境的森林和树林时,往往也是一把火烧掉,让他们变成草原。草原的退化,环境的保护,和农耕还是游牧没有必然的关系,只和世人是否了解大自然是否愿意保护自然有关。书中的公社领导因为来自于农区,不懂草原环境的脆弱,一味扩大羊群数量甚至开垦土地,并不能说明农耕民族的愚昧。如果换成一个游牧民族的纨绔子弟,不也可能造成这种后果?!这种外行管内行的悲剧,不只在草原上发生,在“农耕”民族的广袤土地上也数不胜数。

另一方面,农耕民族对草原的侵蚀,不是也体现了农耕民族的进取心和外延性嘛。

2. 游牧民族无法将文明发展的更高,只有农耕民族才能实现。

历史上,农耕民族一再被游牧民族打败甚至征服,但并不能说明游牧民族更有前途。人类如果要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由游牧转向农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战斗力的强弱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与否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甚至是否可以算最重要的一环都不能确定。否则,狼群应该算是最文明的民族了。

游牧民族每天都要和大自然和野兽斗争,每天都要为了生存而奋斗,其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确实比农耕民族强大很多,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什么文明出来?为什么世界上的文明基本上是由农耕民族或由正在从游牧转向农耕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当游牧民族整天为生存而战斗的时候,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来考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创造更好的文明。

一个民族游牧如果只有70分的能力,但整天想着生存和征服,其战斗力自然也有70分;一个农耕民族如果有100分的能力,但30分想着农业、纺织,30分想着如何发展诗歌、戏剧、美术、建筑,20分想着哲学、数学、化学,最后剩下的20分有可能想一想如何战斗。试想,虽然20分的战斗力远远比不上70分的战斗力,但能说100分的民族就比70分的民族差吗?

在初期,农耕民族确实打不过游牧民族,当农耕民族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游牧民族,几百年后,游牧民族可能从70分上升为140分,但农耕民族已经从100分上升为1000分,这时候,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最多为140分,而农耕民族则至少是200分,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狼图腾”对于一些农耕民族(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打败游牧民族的原因,归结为他们还有游牧民族的狼性。但我的疑问是,汉自高祖、惠、文、景帝,六十余年间,对匈奴屡战屡败,自汉武帝方才扭转,难道这六十年里汉人的狼性不降反升了?农耕民族经过数百年,到了明初还不时有游牧民族的狼性冒出?难道这个“狼性”是病毒,潜伏一段时间就发作?恰恰相反,这只能说明当农耕民族不希望战争的时候,会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经济、创造文明上,但一旦受到侵略,其巨大的能量就会很快的转化为战斗力。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打败匈奴,其根本就是因为“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打基础的方式就是发展农业!

要说游牧性,清政府开武举,要求八旗子弟勤练弓马,这算是保持了很好的“狼性”了吧,但一碰到早就转成农耕社会的欧洲列强,立刻土崩瓦解。作者对此的解释是欧洲列强是“海狼”。我晕,凡是赢的就是有“狼性”,输的就是“羊”,然后以此证明“常胜”的狼性是如此的威猛和值得推崇。还好我中学数学课还学过推理证明。

3.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法扩大人口数量

游牧民族的生活十分艰苦,人均寿命低,死亡率高,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牧民族人数的扩大。我不知道族群的人数和文明程度是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至少早期文明社会的人口是一直增长的(天灾、战争除外)。

另外,马匹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至关重要,但马匹饲养十分消耗资源,养一批马的空间可以养十个人、几十头羊,这也是农耕民族放弃大量养马的原因,同时也是草原无法支撑大规模游牧民族的原因之一。

如果按面积算,同样面积的土地,通过耕种的方式,比放牧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所以不考虑环保,纯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耕种更划算,更能支撑人类社会的扩展。

4. 农耕民族真的只有羊性而无狼性?

我可以理解作者是希望中华民族可以有一些狼的优点,而不是像一群驯服的绵羊,但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来对比,就太牵强了。

回答3:

奔跑的歌
我第一次见到草原,才发现它真得很美:无边的绿色连着无垠的蔚蓝,洁白的云朵呼应着点点片片的羊群……我第一次知道为什么草原人有着那么宽广的胸怀那么豪放的气势,使这片纯净的天地把最好的礼物送给了他们。草原,总是和雄鹰骏马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心中留下的真正圣洁纯净的地方。
细听小桥流水,远望绿树红装,点点球举办者琅琅书声随耕牛的脚步糅进肥沃的黄土地。把一切血汗深深地印在哪片前程中耕耘着这份千年的智慧与勤劳。祖先的言传身教,丝丝缕缕融进了汉民族的性格中,仰天回望那里的悠久与灿烂,先辈的荣光留给我们无数的思考和追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应该是“文质彬彬”的;人,是需要大爱大恨的;认识需要是非分明的;人,是应该反躬自省的;……一切生物,都有他们存在的理由,都有他们的喜怒和悲欢——狼,真的十恶不赦么?禁品他们与人类的利益冲突而半丁他们的好坏么?他们真的是人类的敌人么?……其实,一直感叹于他们对自由的无尚追求,那风雨无阻的无畏的奔跑,是生命本质的真正体现者;一直敬佩他们之间的团结和友爱,那井然有序的战斗和那共育遗孤的博爱,是灵魂深处对生命的诠释与维护。他们的爱和恨,是和非才是真正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生命回归到了灵魂的歌。
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全新的观点,就被他深深的折服了:华夏的灿烂文明之所以可以延绵不绝,不仅仅是农耕文化特有的融合力,还有游牧文化对他的一次次输血,让他一次次在“狼性”与“羊性”中取得平衡,继而一次又一次辉煌下去。是的是的,历史是多么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啊,看着棋在马上的帝王,文韬武略的应用和智慧,才是华夏文明中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所以,有了华夏的盛世!
【http://jinzhaoyijun.bokee.com/viewdiary.15860652.html】
姜戎先生定稿与2003年岁末的《狼图腾》在这几年当中获得了很高的奖项,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网络和非网络都非常关心《狼图腾》.我于2004年末有幸一睹为快,又于2005年末再次拜读了这本《狼图腾》. 主人公陈陈是姜戎先生的化身,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在草原上,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故事以狼为主线,以当时的大环境为背景,展开了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但是整本书最吸引我的 还是姜戎先生所描写的关于狼性的思考!在哲学上《狼图腾》中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一个是狼性,羊性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也有人认为姜戎先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偏颇,但是作为哲学,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 作为"狼性",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它那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我觉得今天在这么激励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发展就是需要我们挖掘这样的狼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真正是狼性的最直接的描写吗 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学校也一样,只有发展才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出路.而发展是需要有这样的"狼性"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狼性",缺少的是吃苦耐劳,缺少的是像狼一样的性格和狼一样的精神.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群的中的友爱亲情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狼在捕食时表现的确极为凶残,但狼只有在饥饿时才捕食,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攻击牲畜和人.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 狼的狡黠与智慧,使它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狼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使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理解了狼性,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成吉思汗的铁蹄能够扫荡千军万马横跨欧亚大陆,就会明白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历史.这些不就是我们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吗 现在的时代,单打独斗已成为历史,在这样的时候,扪心自问,我的团队怎么样 我在团队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只是我在读了两次《狼图腾》后,心里就有了要写点东西的念头,只要大家觉得没在胡说八道就行.
baidu
【http://www.chinese163.com/Html/Article/30538.html】
读书笔记(<狼图腾>)

国际商学院 工商管理 1班 陈绮琪

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这本书,从编者荐言开始,就那么的引人入胜. 从开始到现在,我不仅沉浸在蒙古人和蒙古狼的战役当中,还常常被作者的一些话语震撼,让我陷入无尽思考.

摘录一:

“中国人就喜欢筑起长城这个大圈墙,自吹自擂,自视为世界的中央之国,中央帝国。可是在古代西方人的眼里,中国只不过是个“丝国”、“瓷国”、“茶国”,甚至俄罗斯人一直认为历史上那个小小的契丹就是中国,至今不改,还管中国叫“契达依”。”

“在残酷竞争的世界,一个民族,首先需要的是猛兽般的勇气和性格,无此前提,智慧和文化则无以附丽。民族性格一旦衰弱,就只能靠和亲、筑长城、投降称臣当顺民和超过鼠兔的繁殖力,才能让自己苟活下来。”

“在人类社会,如果专制镇压的力量太强大,时间又太久,人群也会渐渐丧失人性中的兽性,而逐渐变为家畜性十足的顺民。顺民多了,民族内部的统治也顺利了,可是一旦遭受外部强大力量的入侵,这个民族就丧失了反抗能力。或者俯首称臣变成异族的顺民,或者被彻底毁灭,变成后人考古发掘的废墟。多少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现在只能到历史博物馆去看了。”

在网上看到有些评论说,狼图腾反中华.我想,几句直逼农耕民族的弱性的话语,不足以用”反”字概括. 作为一个汉人,作者来到茫茫的草原上,与蒙古人相处,和牛羊作伴,仰望腾格里,一定经常思考着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差别,反应在书本里,就成了一些意见,建议我们再次思考.

中国的中庸之道,中国学生循规蹈矩或多或少都是反应了农耕民族的性格.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认为我是完完全全符合作者所说的农耕民族成员之一,从小喜爱吃米饭,而不是肉;喜欢安分守己,而不是好勇善战;更爱不思进取,而不是征服一切.对于我这样一个个体来说,做一个小市民,小女人也许会安逸终身,未尝不是一个好结果,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未必.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应该要站起来吧.

这几番犀利的话语,还让我想到最近疯狂一时的美国电视剧”越狱”.越狱里竟然牵涉到美国总统与大资本家勾结搞阴谋,这样的”反”政府,也可以全国热播,便是又一次证明了美国的言论自由. 而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言论也开始发挥作用了,不是每一句经过出版商的话语都那样对政府对社会对国家无关痛痒了.

摘录二: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

“:蒙古女人要像汉族女人那样溺爱孩子,他们民族可能早就灭亡了,所以蒙古孩子长大以后个个都勇猛强悍.”

溺爱孩子,是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计划生育?因为生活条件变好?太多因素,太多原因.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去研究一些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家庭的关系.也经常和父亲讨论,哪家哪家的孩子怎样怎样的性格,估计是父母如何如何的行为造成的,然后倍有家庭关系学家的自豪感.曾经看过一句话,中国父母十大错误之第一错,让爷爷奶奶带孩子.那绝对是溺爱的起源.今天听老师说,我们从小就被细分专业,我们的专业是”读书”,所以我们不会做家务,不会自己赚钱,甚至是遇到困难不会自己解决. 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个外教,他告诉我们他高考后,利用那三个月的悠悠长假,沿着地中海岸边.一路上一边打工一边旅游,听得我目瞪口呆,羡慕不已.

这就好像,蒙古女人放胆让自己家唯一的那个小男孩钻狼洞,掏狼崽.

最让我着迷的是主人公养了一只小狼崽,它在狗窝里欺负其他小狗崽,抢最大的乳头喝奶,而且喝到撑破肚皮都不肯罢休,一切一切小小就尽显的狼性,在狗堆中大放异彩,让人惊叹不已.

仅仅是这样三个小部分一定不能诠释狼图腾的精髓,不能涵盖狼图腾的内容,只是说明了我近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相信其他人,或者我在人生的其他时期再看这本书,又有更多不同体会.
【http://www.yahoo.cn/s?p=%E3%80%8A%E7%8B%BC%E5%9B%BE%E8%85%BE%E3%80%8B%E7%9A%84%E8%AF%BB%E4%B9%A6%E7%AC%94%E8%AE%B0&pid=hp&v=web】

回答4:

为什么游牧民族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农耕民族却以破坏自然作为自己生存的代价呢?
《狼图腾》这部作品是从多个维度来讨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性格关系的。我谈一谈在“人与自然”这个维度上的读后感受。

从“人与自然”方面看,《狼图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内蒙古靠近中蒙边境的一个旗,蒙古人民过着几千年来不变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文革期间,大量知青到此,后又有农耕民族(汉族和东北务农蒙族)涌入,他们破坏草原规矩,大肆杀狼,杀黄羊,杀旱獭,狼灭则野兔与老鼠繁生,草原被毁。多年后,大量草地沙化,游牧民族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北京的沙尘暴也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我认为,关键在于二者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游牧民族是敬天的。他们把天看作自然的化身。他们敬酒时,要首先用手指将酒向上洒几滴,以表示对天的尊敬。甚至他们死后,也要采取天葬的方法来达到“魂归腾格里(蒙语:天)”的至高境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总是将头高高仰起,以求长生天赐与力量。

游牧民族敬天的深层理解是,他们把自然的位置放在人之上,以仰望的姿势来面对自然。如果人向上看自然,便会觉得自己在自然的下面。这正是游牧民族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游牧民族才曾不惜用外族的鲜血来保护草原。短视地看,这是人的自相残杀,是不人道的;而长远的看,这保住了人的生存环境,使全人类不会走向灭绝,这是顺应了自然规律的正确之举。

而用农耕民族自己的话讲,他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只盯着脚下的几寸土地,他们是俯看自然的。他们向下看自然,便会觉得自己在自然的上面,于是就有了“人定胜天”的妄想。他们以能“改造自然”为荣,鄙视“落后”的游牧民族。觉得自己的文明才真叫文明。但自然的一再被破坏,人类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证明,他们错了。

真正的文明,不是你史上出了很多名著,建了不少“世界奇迹”;而是一种气度,一种尊敬自然的气度。

以此来看,游牧民族的“仰望”文明才是真文明,大文明!

人把自然放在什么位置,决定了人是否能常存于自然之中。

为了人类的常存,让我们学着去仰望长生天!

回答5:

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