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字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4-12-18 23:38:3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字体系,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符号,主要是出现在商周时期,用于记载祭祀,结盟或占卜之辞,它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而金文才是正体。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形体结构与甲骨文非常接近,笔画粗壮圆转,大小比较匀称。
金文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为大篆,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字的种类比较散乱,经过长期演变,各国的文字均有差异,虽然同是大篆,但同一个字各国有各国的写法,经常是同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这样很不便于人们的交流。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推出一套全国通用文字,就是小篆了,小篆又名秦篆,是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因为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又名玉筋篆。小篆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小篆比金文和大篆线条更加柔美,结构更加规整.所以小篆作为一种官方通用文字,应用于正式场合像是碑文,印章,公文等都要求用小篆书写。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字体.它把篆书结构由繁变简,由长方变扁方,将圆曲的笔画变为方折,增加波磔的笔画书写起来便易好认,从篆文发展成隶书,有笔法笔势的改造和字形结构的改造,字形改造是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将篆文复杂的笔划省并为简单的笔划。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楷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 楷书和今隶的区别是形体构造变化不大。笔法上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以顿笔收笔,不再上挑,左撇反粗为尖细,右捺取上挑留捺脚。就整个字势看,今隶较舒展、扁平,楷书较集中、竖长。
楷书通行之后,汉字字体便再无太大变化。

回答2:

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 甲骨文,甲骨文是民国时期才被发现。
后来在古代青铜器上的 “金文”(也叫做 ‘钟鼎文’),金文与甲骨文差别比较大,看来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使用 “大篆” 体汉字,也有 “小篆体的汉字” 。
秦始皇统一六国,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统一天下的文字,均以小篆为准。由丞相李斯书写的文字样本,刻在石头上,立于 “咸阳宫” 前,天下均以此为 “范本” 。
到了汉朝,出现了更为简洁的汉字 -- 隶书体文字。
到了唐代以前,出现了 “楷书” 。到了南宋,秦桧创造了 ”宋体字。
直到今天,楷书和宋体字,还是汉字的基本文字基础字形。

回答3:

最初的甲骨文,基本上可以说是画,后来变得越来越方正,越来越规范

回答4:

这个不好回答,只能说除了还是【方块字】这一主特征没变化外,什么都有变化,光一个方正字库,就几百种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