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具体例子有哪些?谢谢
2024-12-26 07:09: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则进入了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回答2:

  〔内容提要〕应该看到,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改革和建设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产生、累积和强化了一系列新和老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造成各种不和谐社会现象的,既有现实社会关系方面的,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对于现实社会关系方面的,要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来缓和与解决。对于思想认识方面的,则要通过加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和普及来解决。要用真正科学的理论来转变人们观念中的不正确不科学的认识,进而在新的认识基础上统一步调。

  〔关键词〕发展 改革 和谐社会 理论普及

  近一个时期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人们议论的“关键词”、报刊上的流行语和领导讲话中的常用句。应该说这种共识是我们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换来的,是非常难得的。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们也还要不断强化这种认识,并且要实实在在地为此而制定和落实各种政策和措施。但是,在什么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使思想理论工作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服务等重大理论问题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亟待探讨的内容。

  实现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的确应该看到,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改革和建设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产生、累积和强化了一系列新和老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的日益不公、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衡、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内部矛盾的明显增多、腐败现象的泛滥蔓延等等。如果我们一味地放任这些问题演进,必然会导致发展方向的迷失,导致社会的动荡,从而造成民族复兴伟业的停滞和倒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发展的实质就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新的相对平衡的递进过程。在社会已有显著不平衡的状态时,采取倾斜政策和措施,使社会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而我们的改革也是围绕提高水平、增强活力、加大动力来调整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在调整的过程中,出现利益关系新的不合理、新的不正常也是事先难以全面准确预料到的正常现象,当然也就非常需要通过新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再改革和再调适。

  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就必须像去年以来实施宏观调控一样,十分注意避免另一种情况的出现,那就是在某些方面或局部矫枉过正,产生损害和减弱发展的苗头。这类苗头表现为:放弃或推迟改革的深化和进行;单纯求稳怕乱;打着稳定的旗号而行维护一些人的既得不法利益之实;分配上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回归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对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城市发展与改造的力度明显放慢等等。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并努力避免此类现象的滋生和强化,不能产生构建了低层次、低水平的“和谐”局面。

  社会诸多矛盾的缓和与解决,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在和平时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发展慢了也是一种相对的落后。在我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基础还相当脆弱、发展水平才刚到一个新的起点之时,更容不得我们放慢发展的步伐。中科院在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认为: 2001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与美国等七个国家相差100年左右,2002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在世界108个国家中排第69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对这种对比方式和指标的准确性有不同看法,但中国的确还远未能真正强大,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发展优先,继续深化改革,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迅速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当然,我们现在的发展,应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绝不能再是过去那种仅以经济总量的提升为标志的增长,以那种增长为标志的发展只能强化不和谐的方面。在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有机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要清楚的还有,我们的市场机制还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有待于调整,民主进程应努力加快,法治方略仍应该充实,社会关系也急待理顺。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扩展改革者的广度、挖延改革的深度。

  从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华崛起的目标上看,发展、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三者应该是互为手段、有机结合的,这样才能将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更高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同时,也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曾经创造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遭受了近代的苦难和屈辱以后,更渴望自己国家的强大,也更深感历史机遇的难得。尽早实现全面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几代人的共同祈盼,没有万众一心、奋发努力、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所形成的长期快速发展,是绝不可能如愿的。

  普及科学理论 形成统一认识

  诸多问题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不和谐。不容否认的是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产生和强化的。当然也有一些是过去的延续和累积。应当说,社会不和谐的实质和主要方面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扭曲和失衡。但造成各种不和谐社会现象的,既有现实社会关系方面的,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对于现实社会关系方面的,正如前面所述是要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来缓和与解决,而对于思想认识方面的,则要通过加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和普及来解决。

  从全局来看,要发展我们自己,要复兴中华民族,就需要全国上下目标一致、齐心协力、统一步调。而这都需要人们对一些基本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认识。我们正处在社会的高度和急剧转型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虽然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毕竟不能直接或者立即发生相应或对应的变化。在利益的调整过程中,受利益的影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即使不正确但也可能有其合理性,虽然不科学但也可能有其必然性,这就是大道理与小道理、基本规律与一般规律的关系了。

  旧的认识已经有许多过时的东西,但由于长期的灌输却根深蒂固;新的社会实践虽然发生在身边和周围,但却分析不透认识不清,加上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角色的不断变化和理论说明的不断修正,更使得人们思想上产生了许多矛盾、混乱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如果对此不能科学和及时地解决,就不可能使人们同心同德。不争论可以争取时间干,尤其是那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无谓争论纯粹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灵魂要求的毫无意义的笔墨官司。但不争论并不是没有不同观点,基于利益格局调整上的不同认识不会因为不争论而减弱影响,相反,却可能产生不同的实践而造成新的社会冲突方式,从而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和谐稳定。现在的突出问题在于旧的理论认识没有得到系统的澄清与纠正。科学的社会科学理论还远远没有进行重新普及,使一些应该不是问题的事情却变成了难题,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今天的理论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比过去缩短了时间,缩小了普及面,形成了工作死角和真空地带。我们过去搞了大规模的学习运动,使人们的认识达到了所要求的认识水平。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今天我们的高层和理论界改变了过去的认识,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运动与时俱进了,各级领导干部也都通过各种方式的(也包括变形的、走样的和转味的)学习,基本实现了转变,至少是在正式场合和报告与讲话中表现出了这种转变。但是,应该看到,对基层的广大干部群众来说,虽然参与了今天的巨大历史变革,但理论上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并没有全面及时调转过来,新的社会实践与旧的理论观点并存,新的利益获取方式与旧的利益观念同在。看看网上的言论,听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牢骚,就能真正感受到这些。如果长期存在这种情况,就会使我们的社会形成畸形状态,最后只能延缓甚至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我们要真正实现民族的复兴,切实加快强国的步伐,就必须再一次发挥出我们的政治优势,加大真正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普及与教育力度,让人们树立适时的观念,转变落后的认识。

  做好真正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普及,首先理论本身应是系统的和科学的,而不仅是文件和政策的简单图解,更不能是党的工作要求的传声筒。要有科学精神,说到底是要有批判精神,还要有预见性和引导性。否则就不可能让民众接受,也就是不能入心入脑。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实话,使人们解惑而树立信心。光做不说不行,思想是行动上的先导。思想工作不到位就会使人们的心情与社会生活不一致而导致和强化不和谐。而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也就谈不上顺应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趋势了。

  要普及何种科学理论呢?当前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人们最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和今后发展与生活中表现越来越突出的方面等,是需要重点宣传教育和普及的理论。当然,关键还要看是否有相应的科学理论研究出来。没有科学理论还不如不进行这种普及,否则只能强化人们的不科学的观念。

  我们要实现民族的复兴,没有生活目标不行,没有价值取向不行,没有是非观念不行,没有精神追求不行,而这方面是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东西。有资料表明,越是收入水平高的人社会的安全感越差,而越是收入水平高的对社会的牢骚也就越多,他们的工作也就越具有短期化、功利性。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确需要我们深入进行相关的研究。这些人从改革中获益最大但对改革的取向也不甚清楚,他们参与的各种改革许多也就不具有长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所以,我们要在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中理顺各种社会关系的同时,通过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和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分析研究,通过用真正科学的理论来转变人们观念中的不正确不科学的认识,进而在新的认识基础上统一步调,迅速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经济改革还需深化,政治改革也应加快,统筹协调更加迫切,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战略机遇期也可以说稍纵即逝。面对这种各项任务异常艰巨、发展的征程十分艰险的局面,我们唯有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使我们的各级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强化忧患意识,充分借鉴去年以来我们实施的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能在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中构建和谐社会,也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真正全面发展和壮大起来。

回答3:

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