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33、什么是普通高中教育?
答: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4、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设计强调多样性和突出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设计强调多样性和突出选择性的主要依据是:
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课程设置就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二而不能搞“一刀切”。要使资质不同、性向各异的所有学生都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就必须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
35、每学期分几个学段?每学段为几周?每个模块通常为多少学时?
答: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36、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模块”有何特点?为什么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设置模块?
答: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所谓模块,就是一种以模块为组合“单元”的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每一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这里,必须保持两个“一致性”,即模块教育目标与科目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模块教育目标与模块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模块设置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2)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3)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37、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
(1)高中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2)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3)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6)统一目标要求,弹性指导。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撰写的《》。
15.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育和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6.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计划、课题计划和计划。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和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活动和
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20.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21.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22.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2.B3.B4.A5.D6.A7.A
8.D9.D10.B11.D12.D13.B
二、填空题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5.教会骑士
16.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课时
17.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基础)
18.小组个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9.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1.(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2.(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4.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25.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8.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A.记忆能力B.创造能力C.运动能力D.社交能力
2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3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像力D.分化概念
3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A.从众B.依从C.服从D.遵从
33.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A.卡特尔B.奥尔波特C.霍兰德D.斯坦伯格
3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智力二因素论B.智力结构论C.智力多元论D.智力三元论
3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
A.系统脱敏法B.支持疗法C.宣泄疗法D.认知作业法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系统化与具体化。
37.人的情绪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3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特性。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的。
39.智力技能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
4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需要和的需要。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4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4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3.D24.B25.A26.D27.C28.A29.B
30.B31.D32.A33.B34.C35.C
六、填空题
36.比较抽象与概括 37.需要面部表情 38.分配自动化
39.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0.尊重自我实现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2.(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43.(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4.(具体内容参见第七章第三节)
(1)阐述学习动机理论。可以详细阐述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也可以简述多种学习动机理论。
(2)运用所阐述的理论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可以以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入的论述;也可以以多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概括性论述。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论述。可以使用一个实例贯穿始终;也可以使用多个实例进行论述和说明。
2009河南特岗教师考试题 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C )
A发展B全面协调可持续C以人为本D统筹兼顾
2.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B )
A遗传B学校教育C环境D家庭教育
3.心里断乳期是指( C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B )
A定势B迁移C应用D技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B )
A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B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D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6.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成为( A )
A变式B反例C正例D比较
7.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B )
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
8.教师的根本任务( A )
A教书育人B教学C班级管理D道德教育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具有( C )
A创造性B广延性C长期性D示范性
10.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强调教师的( C )
A合作精神B友爱精神C奉献精神D自律精神
11.孔子代表作(A)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学》
12.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B )
A 学习动机 B 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13.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演示法 C讲授法 D讨论法
14. 在学业成功与失败归因中,内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是( A )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 运气好坏 D 任务难易
15. 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D )
A气质 B 性格 C兴趣 D能力
16. 新课改提出初中课程的设置是( C )
A综合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和分科课程相结合 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17.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D )
A个别教育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培养班集体
18. 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 A )
A 教师 B 家长 C 自我 D 同伴
19. 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 C )
A 自觉性 B自制性 C 果断性D坚持性
20. 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 师生关系 B 上下级 C 同事关系 D 同学关系
教育学
单选题
1.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 )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A. 生物性和社会性B. 生物性和阶级性C. 历史性和阶级性D. 受教性和可教性
2.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 教育观念现代化B. 教育管理现代化C. 教师素质现代化D.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3.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卢梭D. 培根
4. 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A. 开始最早持续最短B. 开始最早持续最长C. 开始较晚持续最长D. 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5.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 学生知的深和知的浅的矛盾B. 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C. 教育者提出的要求由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D.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 高等教育B. 中等教育C. 职业技术教育D. 初等教育
7.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 心理过程B. 认识过程C. 逻辑过程D. 信息过程
8. 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 )。
A. 社会交往B. 学校教育C. 家庭教育D. 自我修养
9. 原始社会的原始自然经济决定着其教育目的具有( )。
A. 公共性B. 等级性C. 阶级性D. 私有性
10. 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血缘关系B. 亲戚关系C. 邻里关系D. 生产关系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 ( ) 具有重要的作用。
A. 遗传B. 环境C. 教育D. 主观能动性
12. 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 教育无目的论
13. “教师是太阳底下做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出自
A. 柏拉图B. 苏格拉底C. 夸美纽斯D. 亚里士多德
14. 在( )的教育理论中,首次特别指出了科学知识在课程中的重要价值。A. 杜威B. 斯宾塞C. 赫尔巴特D. 赞科夫
15. 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映是( )。
A.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B. 文科综合C. 理科综合D. 音体美综合
16.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 并不重要的时期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 没有效果的时期D. 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7. 教育的本质是( )。
A. 促进社会发展B. 人的培养C. 发展经济D. 发展教育
18. 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B. 发展经济C. 促进社会发展D. 培养人才
19. 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的决定性因素是
A. 教育B. 环境C. 实践活动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 首次把“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提出来的人是
A. 达•芬奇B. 王国维C. 席勒D. 蔡元培
多选题1.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
A. 教育需求B. 教育的规模C. 教育的性质D. 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
2.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A. 无阶级性B. 为生产劳动服务C. 在社会生活中进行D. 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3. 下述对小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有
A. 个性已基本形成B. 性格已基本定型C. 兴趣广泛,但不稳定D. 学习动机较为单纯
4.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
A.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D. 原有学制的影响
5. 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是
A. 教育的普及化B. 教育的国际化C. 教育的民主化D. 教育的法制化
6. 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 教育即生活B. 学校即社会C. 教学为中心D. 儿童为中心
7. 教育理论中的两种不同个性观是
A. 个性就是个别性B. 马克思全面发展个性观C. 个人本位D. 社会本位
8. 教育学中的个性概念包含的特征有
A. 独特性B. 稳固性C. 社会性D. 总和性
9. 我国有哪些法律专门规定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 20世纪教育发展目标中“两全”是指
A.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B.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C. 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判断题1. 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 错误B. 正确
2. 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的事,与家庭、社会无关。
A. 错误B. 正确
3. 终身教育已得到普遍重视,并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导理念。
A. 错误B. 正确
4. 教育产生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A. 错误B. 正确
5.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A. 错误B. 正确
6.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A. 错误B. 正确
7. 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A. 错误B. 正确
8. 教育应该求同去异 ,扼长补短,培养标准化的“产品”。
A. 错误B. 正确
9.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别是分工的原因 。
A. 错误B. 正确
10.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A. 错误B.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