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是什么?

2025-02-25 09:29: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扩展资料:

思想来源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是作者洪仁玕自身的交友对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列举了他交友的23名西方人士,大多是著作等身的饱学之士,而洪仁玕自身也在1853年从牧师领洗,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基督徒,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知识及传教士独特的“基督教文明观”。

这些都为他的《资政新篇》打上了鲜明的“基督教现代化”的烙印,是《资政新篇》内容与思想的核心来源。

2、是作者洪仁玕流亡香港的经历。1853年,洪仁玕到达了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他亲身接触了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政治、司法制度、西方资本主义下的社会经济情形以及偏“西方化”的文化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洪仁玕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与理解。

为后来《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政治构想提供了一个模板,很多香港的制度、管理方式都在《资政新篇》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资政新篇》中对于各项制度乃至官职的设定都有当时香港的影子。

3、是当时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都有机会通过传教士接触到1811年后传教士所出的中文书籍与报刊,还广泛接触了国内出版的相关书刊,这些书刊都为洪仁玕编写《资政新篇》提供了思想来源。资政新篇中的用人察失思想、专利思想就有参考、借用当时书刊的痕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政新篇

回答2:

洪仁玕是在他总理朝政后不久提出《资政新篇》的,这是洪仁玕立意统筹全局的方案。其主要内容为:
A、经济方面的内容是资政新篇的核心,《资政新篇》的主题就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他主张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修竣河道,以兴车马和舟输之利;主张发展金融事业,包括兴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等;主张发展邮政事业;主张迅速发展近代工矿业生产,开矿设厂,并且奖励民间开矿,同时提出奖励民间制造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准专其利”若干年,“准其自售”,以大力发展民间企业。
B、在政治方面,他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他没有提出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主义,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肯定和羡慕。例如,说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的“最强之邦,由法善也”。并且,他明确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某些精神灌注于太平天国君主制度之中,例如主张政权既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又要反对封建专制的倾向,要求洪秀全自今而后遇事“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并建议设立报纸,置新闻官和意见箱,使“民心公议”。他还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党联盟”。这既是一个设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用人问题。
C、《资政新篇》还包括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内容,主张设学馆、医院、设育婴堂等社会福利设施,禁庙宇寺观,革阴阳八煞,除九流堕民,禁溺婴及买卖人口,禁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学风文风。
D、此外,在外交方面,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以上是《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下面透视一下其性质。
从这篇文献的内容上看,它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这各个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其中,以经济方面最为主要,最为鲜明。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文献在太平天国却并未发生多大的实际影响。要说,天王洪秀全是表示基本赞同的,他在这一文件上作了多处批示,大多是“是”,“此策是也”,“钦定此策是也”之类的字样。他只是对个别条款作了“缓行”的批示,例如在设新闻官一条上批示说:“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俟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洪秀全对《资政新篇》的基本精神是肯定的,这一文件是经他赞同批准颁发的。这反映了洪秀全后期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一文件,在太平天国广大官员和群众中,却没有激起什么反响,人们对此并不关心,未产生兴趣。它在施政实践中并无地位。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洪仁玕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既没有思想渊源上的联系,也不是农民战争实现的产物,它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最要害的是,对于土地问题,即《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它却只字未提。在当时的中国,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如果不推翻封建主义政权,不消灭作为这个政权基础的封建的土地关系,顺利发展资本主义就是一句空话。这样,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的资本主义内容,也就是一些皮毛。如果将这一文献和《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可以说,《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用革命的方法把土地从封建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使农民摆脱封建土地关系而得到解放,这实际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制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却以为他们由此可以直接进入一个平均主义的新社会,头脑中连一点资本主义的幻影也没有,而《资政新篇》所设想的直接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的新社会,但是却脱离了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任务,没有找到到达资本主义新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似可以说,从适应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需要说,《新篇》远不及《制度》,而从它们的内容所达到的时代思想的高度说,《新篇》又远超过《制度》。

回答3: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性质:《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回答4: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洪仁玕(公元1822—1864年)是洪秀全的一个族弟,在洪秀全创“拜上帝会”的时候,他就积极参加,随同洪秀全做宣传工作。他于太平天国后期才到南京。洪秀全封他为干王,任命他为军师,“总理朝政”。他一跃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他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这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 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内容简要: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回答5:

内容是提倡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制等 性质是农民阶级第一次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