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16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
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
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段时期(304-439年),由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主要的16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该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此外还有贯穿并活跃于整个十六国舞台的内迁丁零人(也称山居丁零)。
“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段时期(304-439年),由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主要的16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该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此外还有贯穿并活跃于整个十六国舞台的内迁丁零人(也称山居丁零)
十六国各国君主(20张)摇,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此时期统称“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习惯性统称。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华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大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宇文部鲜卑、段部鲜卑、冉魏、西燕、吐谷浑、谯蜀和内迁丁零之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国。(其中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等国均系华夏人所建,)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主要的16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宇文部鲜卑、段部鲜卑、冉魏、西燕、吐谷浑、谯蜀和内迁丁零之翟魏等国。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