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首先是教育的复杂性。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科学而又系统地把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人培养成社会化、个性化的人,并使之获得终身教育的能力与机会,就必须运用各种有关人和社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其次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时代新课题。当代中国的初等教育,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信息时代、终身教育体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的教育,这些新的时代课题都要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第三,现代初等教育科学体系需要突破、需要完善、需要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开展跨学科嫁接式研究。
一)理解现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首先讲教育的复杂本性,讲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为了说清楚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科学而又艺术地把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人培养成社会化个性化的人,并使之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机会,就必须运用各种有关人和社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如果只用某门学科的眼光去看初等教育,难免重演盲人摸象和削足适履的错误。其次讲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当代中国的初等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信息时代、终身教育体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的教育;这些新的时代课题都要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再次讲现代初等教育科学体系需要突破,需要完善,重要的出路就是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开展跨学科嫁接式研究。教材对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所作的个案分析,不仅为第三方面的阐述提供了例证,而且也可作为前两个方面的例证。
(二)坚持现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材主张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注重选择与综合,以求去伪存真,综合创新。教材强调,如果把跨学科研究理解为本国初等教育事实加上外国某些非教育学科的理论定律、名词术语,那将走上一条没有尽头的岔道。应当说,教材的这些观点并非无的放矢。要像个案中的李吉林那样,以教育实践为源头活水,以现代儿童的主动全面发展为中心,融合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审视教育的精华,调节这样那样的“视偏差”,以形成对现代初等教育的新认识。
2.关于若干人文社会学科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一)了解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与加强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早先便构成了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三门学科同教育学交叉渗透,逐步形成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促进了三门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这三门学科又转过来促进哲学、心理学、社全学的研究。教材按照交叉学科的内涵——意义——实例这样的结构线索,简要地介绍它们同强化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关联。理论上的介绍是“点到为止”,学习者知其要点即可;案例的分析,体现了理论的实际运用,学习者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独立思考,适当借鉴。例如,教育哲学部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关于初等教育价值的讨论,教育心理学部分涉及三个相当重要的前沿课题,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部分则从微观领域挑选了班级、独生子女的教育、教师三个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这些比较切合初等教育研究的需要,可以参照有关理论细心领会。
内容提要:跨学科研究和单一学科研究都是一种方法论,研究主题本身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研究主题的综合性、复杂性逻辑地要求对主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分析、揭示,在学科分野日益明晰、细化的现时代,跨学科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在所谓的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既有条件下,跨学科研究反倒难以贯彻了。只有建立科学的实现机制,跨学科研究才能落到实处。确立主题为主的研究方法论,建立主题为主的科研机制,以及调整目前高校的学院体制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主题/问题分析/实现机制
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学科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专,这是学科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大量研究主题需要综合地加以揭示,从多个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有了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在学科分类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提和高度重视跨学科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1
研究题目本身要求科学研究必须回归主题本身
实际上研究主题本身是不分学科的,按学科研究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人类在面对大量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眼前摆着一大堆知识体系,我们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于是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小部分知识,钻研于某一个细小的方面。面对大量的知识,聪明的人类开始了分工,你掌握这部分,他掌握那部分,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于是我们说人类拥有了足够的知识。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分工也随之细化,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学科门类。划分了学科以后,有利于对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有利于较为规范地对问题进行科学的揭示,但同时也显示了学科划分、分科研究的弊端。
学科的发展和分化使得各个学科的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都存在着差异,各个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问题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系统,这就意味着单科知识只是对社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对象、某一对象的某一层次、某一角度、某一过程等进行研究,很难做到互相沟通。单学科偏重从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立意于研究主题本身,这就使得许多重大的研究主题不再是社会理论整体面对的问题,而是被转化成各个学科各自单独面对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应该再有所谓的社会科学问题,有的只是学科性的问题了,如经济学的问题、政治学的问题,等等,这就导致对研究主题往往囿于某个学科或许多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侧面来透视,这样做可能对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侧面说得非常详细,对这个主题的揭示也许从学科层面来讲显得十分精确、规范,但往往缺乏全面的、整体性的把握。比如一些从自然科学角度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社会问题,而一些源自于社会科学的问题,同样需要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必要的探讨。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单一学科的研究决不能解决所有研究主题提出的要求,因此科学研究需要回归到主题本身上来。
就方法论而言,回归到研究主题本身的要求上来说,该主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论,我们就应当采用何种方法论,主题适合单科性的,运用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主题适合多学科性的,就应当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当前,跨学科的研究被忽视,许许多多需要跨学科研究的主题被人为地仅用单一学科的方法在研究了,从而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社会科学面对的是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复杂化、综合性决定了从单学科角度研究往往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对的问题复杂而多样:科技发展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经济全球化、环境和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国家安全与国际合作等等,没有哪个问题能在单一学科的研究中寻找到解决办法。”①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很难依靠本学科的能力将社会现象解释清楚,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方法。事实上,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本身已经包含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角度,主题本身规定着研究方法,而不是我们想怎么研究就能得到科学结论的。现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大量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主题被简单地单一学科的研究所轻易取代了,而且研究者还在那里振振有词,对所谓的研究结论顶礼膜拜,推崇备至,甚至认为是学科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就。
2
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往往得出新的结论
近代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实现。科技领域中的一些新发明、新发现,也往往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跨学科研究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已经产生出数量可观的创造性成果。20世纪百年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就不乏有这方面的范例,如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就是由精通固体物理的巴丁和擅长量子场论、数学物理方法的库珀、施里弗亲密合作而创立,从而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如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就是化学家L.C.波林、生物学家J.D.沃森、物理学家P.H.C.克里克、R.富兰克林和M.H.F.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据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研究之后,发现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的诺贝尔奖获奖成果,若以严格的一级学科交叉为标准,普遍存在着跨学科研究现象,获奖项目属于此类的占1/3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意味着科学研究既大量分化,又高度综合,纵横交叉、相互渗透的集群特点已初步形成。而正是这种集群化特点推动着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如被人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的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正是在科研活动选择方向上凭借这一特点,使其以产生过数次科学革命和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自傲。”②
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之所以常常出新成果应当说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学科的分化与细化虽然必然深化对事物的研究,这种学科研究无疑对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其他方面孤立地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单学科、分割式的研究不利于对客观事物综合地、全面的把握,因此,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对所研究的主题的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跨学科的综合性正是这种实现方式,跨学科研究具有驾驭大量复杂问题的能力。当代各国所面临的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国家安全等的答案决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回答得了的,而是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探讨和解决这些复杂问题。
二、目前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实分析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使我们对跨学科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化,探索实现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更加迫切。
大致说来,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如下这些问题:
1
过分强调学科性质,过分偏重于学科视角
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性质,过于偏重于学科视角进行分析。由于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这就使得对许多问题的揭示角度非常小,十分专业,在某一个点上揭示得很深,很精细。由于学科的成熟和高度发展,许多学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揭示问题的体系,运用学科工具透视主题已经深入人心,得心应手,但从单一学科揭示主题,或者从许多个学科侧面分别来透视主题往往忽略整体上的把握和多角度综合的分析。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通常以学科为中心,依托其相关资源和优势选择适合研究的主题,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科的分类更加细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更加透彻,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也比较规范,但是这种研究模式也容易导致两种误区:一是社会现实是错综复杂的,根本无法依据所谓的各个学科进行清晰的条块分割,因此单一学科的研究往往只能解释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学科的分裂,社会科学所谓的“面对现实”,实际上只是每一门学科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论架构“创造”它所要面对的“现实”。同样一个社会现象,在不同学科看来它却是“经济学的现象”、“社会学的现象”或“政治学的现象”……而且这些“现象”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互通性。③二是学科分裂下的社会研究常常会因功利主义的影响而夸大了学科的解释力。在细分化、专业化的演化过程中,各学科一直都希望能通过自身的知识来影响社会政策,体现学科价值。但在试图影响现代权力结构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本身可能反而受到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力的影响:“显学”、学科“强势地位”常常同时意味着权力和资源的占有,因此为了竞争这种优势地位,每个专业的从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自己学科忠诚的卫道士,并将本学科既成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分析,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无一例外地标注出其某一单一学科的属性。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对学科解释力的过分强调,反而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识。
2
跨学科研究与高校现存院系体制之间存在矛盾
(1)以学科分化为基础建立的大学内部的院系组织结构,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
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建立起来的,依托院、系、所和把若干门相近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设立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科研体系,按所谓的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大多采用“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的学术组织模式。这种科层结构首先造成了学院和系如何实体化运作的难题,其次是把学科专业目录作为设置学院、系和研究所(室)的依据,使得学科的多重属性和任务与人为的学术分割交织在一起,使得跨系、跨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最终固定成为各系或学院的附属研究机构,无法形成严密而灵活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即使在研究型大学,也基本没有专职的科研体系,没有形成适合重大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工作制度、操作体系。这种组织架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依附教学的传统教育体制。在当前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时代,这种组织结构明显不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了。主要表现为,这种结构只反映了同一学科领域的各学科之间的源流、衍生关系,未能反映不同学科领域和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利于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新学科的创设。④
(2)缺少出色的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带头人,交叉学科建设水平不高
学科的发展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术带头人能审时度势对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把握。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过弱的人文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较窄,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能够担当大科学计划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大师级人才十分少见。在跨学科建设中,表现为找不到有价值的学科发展方向,目前国内高校建立的跨学科大多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跟踪模仿,而真正有原创性的、创新性的研究项目极少。
(3)学科壁垒为跨学科建设设置了人为障碍
学科与学科之间,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方法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不同学科内部逐渐建立起了自身学科的学科规范和标准,造成了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封闭。在同一领域的教师,形成了一个以学科为中心的“圈”,圈中的人们有着类似的价值观念、工作模式、作业方式等,人为地使得学科壁垒的封闭性更加坚固。
现行管理体制过度强调学科性质和学科视角,不利于跨学科研究。一是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上强化学院学科边界,学科点都在行政上归属于学院,由学院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人为地存在壁垒和竞争。二是教师、科研成员有清晰的学科边界,科研人员被限制在单一学科的专业范围内,学术成员的门户之见也很深,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不同学科之间流动。三是各个学科的仪器设备也为学科独有,资源非常分散,不易跨行政部门实行资源共享。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也多是依托单一学科建立,其研究开发的设施被某一学科所独享,设施的利用率较低。现行管理体制造成学科人为条块分割,学科之间壁垒森严,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设备的共享,这些都对跨学科研究的展开极为不利。
3
过分强调学科建设,忽略问题本身的科学研究
学科是知识分门别类的结果,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当代科学知识保存和发展的单元。毋庸讳言,我国高校的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设立,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都是严格按照学科目录(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进行的,都是以学科为规范的,这种做法不是没有道理。高校的单学科建设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
.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的,初等教育需要面对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很多都是人与社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2.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现在的教育很讲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死读书的情况,这种新的教育方针,需要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怎么进入社会,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3.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 以提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只有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做好,才能很好的完善教育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哲学的地位处于其他学科和自然科学之上。
自然科学是研究客观事物之间客观联系及其发展的科学。自然科学具有继承性和非阶级性的特点。现代自然科学一般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新闻学等。
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即其广泛性和多
质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最后,这也是推进初等 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 以提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 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 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