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雍正的两个测字故事
传说雍正时,派年羹尧出兵征讨青海蒙古,其时年羹尧贵为大将军,统领健锐营,而雍正则刚坐上皇座,兼且与兄弟不和,将兄弟纷纷充军治罪,正需要军队拥护自己,所以对年羹尧甚为依赖,而年大将军因此而骄横,王公大臣无不对之侧目。年羹尧出兵前,一时高兴,以荡”字叫一门下客测。那门下客说:“将军此去,定必马到功成,以汤涤血,自然去尽群丑。”年羹尧听见,十分高兴。这门下客却乘机向他辞行,说家中老母患病,要回乡省亲。年羹尧立即赠以白银千雨,以壮行色。后来年羹尧果然战胜,留守西康。过两年,雍正把他召回京师,寻些事故将他贬官;一夜连下九道圣旨,将他由大将军贬至守城门。京师的老百姓见到年大将军按剑坐在城门口,都不敢出城。过两天,雍正索性杀了年羹尧,且满门抄斩。这时,那测字的门下客才对人说,年大将军将“荡”字写成“水易皿”,而“皿”字为“血”象,由水变成血,十分不祥,故知他此行的结局必不得善终,所以急急诈称母病版辞。由这故事可见,同一个字,术者每每可以这样解那样解,是即谓触机也。还有一个测字的故事,跟雍正亦有关。雍正登位,传说是靠当时的江湖人物帮忙,由大侠甘凤池跟白泰官潜入皇宫,将康熙预定的遗诏盗出。遗诏本来说“传位十四子”,当时的着名文士吕留良看过诏书,立刻提笔改之为“传位于四子”,雍正排行第四,由是即能承继大宝。而甘凤池白泰官两人,盗诏还诏,两渡潜入皇宫,自然功劳很大。他们为甚么肯帮雍正的忙呢?因为雍正答应他们,自己能登上天子位,一定下诏恢复汉家衣冠,那时的人将衣冠看得很重要,许多人便是因为不肯梳辫穿满装,宁愿自杀,是故吕留良他们便答应帮忙了。到雍正登位后,甘凤池写一个“望”字找了空和尚测字,了空道:“糟了,你们快点躲藏起来。”甘凤池问故,了空道:“望字头似功字,只是多了三点,那是小人进谗,功不成功。再说,望字还有功高盖主之象,雍正一定不会感激你们,而且还会加害,所以你们从此遁?江湖避祸为上。”甘凤池他们果然听从了空的说话,而吕留良亦躲回乡下。后来雍正拿不到甘凤池一伙人,只捉到吕留良,居然狠心到将他腰斩。吕留良有一个孙女,江湖人称吕四娘,后来她杀了雍正报仇,则是后话。
http://www.iqing.net/2005/zgqw/071218474728520.htm
雍正惩贪的办法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
国库空虚,关系匪浅,新皇帝岂能坐视?
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 、挪用、借支公款,又确有其“不得已”处。因为清从明制,官员俸禄极低。正 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 ,明清两代吏治的腐败,是给逼出来的。
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这个连环套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糊不得。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吏治不能不抓。两件事既然都与制度有关,则制度也不能不改。雍正把这一切看得十分清楚。因此,清理亏空这件事,在他那里就变成了体制的改革。不过,事情还得从清理 亏空做起。它是最好的突破口,也是当务之急。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叁日,即康熙皇帝去世刚好一个月时,雍 正皇帝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雍正不顾乃父“尸骨未寒”,就要对留下的 积弊大动干戈,可见其决心之大,也可见事情之紧迫。这是雍正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关乎国本,也关乎帝位。一旦无功而返,或半途而废,不但雍正自己身败名裂,国本也可能为之动摇。因此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进,不能退。然而雍正信心十足。
雍正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他确实不是糊涂皇帝,更不是纨?阿哥。而且,与乃父康熙皇帝相比,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洞悉下情。各级骨什么鬼心眼,小动作, 官场上又有哪些流习和积弊,他都一清二楚。他深知,下级对上级,地方对中央,向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的政令到了下面,没有不打折扣的。清查亏空牵到那么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岂有不研究对策之理?那好,你研究,我也研究。你有对策,我更有对策。我的对策是:先研究你的对策,再出台我的政策。我的政策是针对你的对策来的,看你还有多少对策! 这一下,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雍正确实太了解下情了。他知道,靠贪污犯去查自己的贪污,那是永远也查不出来的。他们的上司也同样不可行。因为没有一个贪污犯不巴结上司,不给上司行贿送礼。如果他不巴结上司,或者上司不接受贿赂,他还能混到今天?早就被查出来,被弹劾罢官了。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因为地方上的亏空如 此严重,贪墨如此猖獗,他们居然毫无动作,那就只能是叁种情况:要么是昏官 ,对下情一无所知;要么是庸官,知情而不敢举报,或无力纠察;要么是混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官声,对下面的胡作非为睁眼闭眼,包庇纵容,搞“地方保护主义”。靠这些人去清查亏空,那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即使他们手脚干净,也不能依靠。
雍正的对策是派出钦差大臣。这些省级或副部级的特派员直属中央,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为官清正又精明强干的能员。这些人,既无前车之鉴,又无后顾之忧,且直接归皇帝领导,不尽心也会尽力。何况,这些特派员也不是光杆司令。雍正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到省,与特派员一起查账。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因为雍正深知官官相护,是官场顽症。历来的继任官,总是会帮着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再留下一大笔亏空,让后任去擦屁股。亏空之所以总也补不上中,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这一回后任是来查账的,当然不会替他打圆场,做掩护。这样,这个贪官就再也无处遁逃,只有低头认罪,接受处罚。而且,因为没有后任给他补漏洞,他当然也不愿意为前任背黑锅。于是,就连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贪污挪用,也难逃法网。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他们还有对策,即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这也是老办法:上面要来查账时,就从当地富户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上面的来人一看,分文不少,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又还回去。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富户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可惜伎俩也逃不过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你们这些借钱借粮给官府的人,就再也别想把它们收回去。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富户们不想得罪官员,更怕得罪皇帝。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钱粮白白地送给公家。贪官污吏的又一条对策被雍正事先粉碎。
不过,这还只是雍正一系列对策的一部分。
雍正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会考府”。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成立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十四日。它的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雍正深知,钱粮奏销,漏洞很大。一是各省向户部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时,户部要收“部费”,也就是现在说的“好处费”、“茶水费”。没有“部费”的,哪怕是正常的开支,亦无手续或计算方面的问题,户部也不准奏销,甚至拒收税款。相反,如果有“部费”,即使是浪费亏空上百万,也一笔勾销。二是各部院动用钱粮,都是自用自销,根本无人监督。这也是多年积弊,古已有之的。比如海瑞当应天巡抚时,上缴国库的税银就因为没有“部费”而被户部拒收。海瑞的办法,是写信给户部长官,质问他们是为公还是为私。户部知道海瑞惹不起,这才收了税银。
海瑞是个地方官,当然只好如此。雍正是帝国元首,岂能容忍部院官员如此贪墨?但他知道,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做思想工作也是没有用的,甚至杀一儆百也是不管用的,惟一的办法是改革制度。于是,就有了会考府这个中央集权的审计机关。从此,各地方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各部院动用钱粮和报销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会考(稽查核实),谁也做不了手脚。部院长官既无法贪污,地方官员想通过花一点好处费,就把自己上面万的亏空全部赖掉,也成了不可能的事。墨吏们掩饰亏空应付检查的主要方法,无非是这叁种:靠上司包庇、借钱粮充账、花小费报销。这叁条退路都被雍正堵死,他们也只好认账。但他们还有一个手腕,就是把贪污说成是挪用。这是避重就轻之法。我们知道,钱粮的亏空,原来有两个原因,即贪污和挪用。虽然都犯了王法,但贪污罪重,挪用罪轻。何况,挪用有时还是因公,比如紧急救灾、临时招待、应付上司等,属“情有可原”。而历朝历代的做法,都是先查贪污,后查挪用,这就给贪官留了空子。雍正对这一弊端了如指掌。他说:“借挪移之名,以掩其侵欺之实”,是贪官污吏的一贯伎俩。如果“万难掩饰”,便把数额多的说成是挪用,数额少的说成是贪污,“为之脱其重罪”。结果,是“劣员无所畏惧,平时任意侵欺,预料将来被参(举报),亦不过以挪移结案,不致伤及性命,皆视国法为具文,而亏空因之日多矣 ”。
雍正当然不能让他们得逞,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查挪用,后查贪污。而且,在追补赔偿时,先赔挪用部分,后赔贪污部分,一分一厘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无论贪污还是挪用,每一笔账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这一下,贪官们最后一条退路也被堵死。现在雍正便可以“关门打狗”了。打的办法也有叁种:一罢官,二索赔,叁抄家 。
罢官是针对所谓“留任补亏”的。这也是历朝历代的老办法,即查出亏空后,勒令该官在限期内补齐。但是,有哪个贪官会从自己身上挖肉下来填补亏空呢?必然是加紧盘剥百姓。正所谓“不取于民,将从何出?”结果,国库是充盈了,百姓却大吃苦头。雍正要改革,既要国富,也要民强,不能让贪官污吏分文
不损,平民百姓加重负担。因此,他的对策,是先罢官,后索赔。一个被罢免的官员当然无法再鱼肉百姓了,他们只能自己掏腰包,自己出血。至于这些官员们是怎样好不容易熬到那个官位的,雍正可不管。他的观点是:“朕岂有惜此一贪吏之理乎?”
索赔也不含糊。杀人偿命,借债还钱,亏了国库,岂有不赔之理?雍正下令,清查之中,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决不宽贷。比如户部查出亏空白银二百五十万两。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赔偿一百五十万两,另外一百万两由户部逐年偿还。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允□因为主管过内务府,在追索亏空时,还不出钱,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皇上至亲尚且如此,还有哪个官员能够赖账?雍正还规定,严禁任何人垫付或代赔。过去追赃时,常有下发和百姓代为清偿的,而朝廷往往只要能收回银两,也就不管钱从何来。然而雍正不以为然。他说,即使下属州官县官有富裕,也只能用来造福地方,怎么可以替贪官退赃?至于士民代赔,更是混账。无非一是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想留下那贪官继续执政;
二是 流氓恶棍趁机敛财,借替长官还债为名敲诈百姓。因此雍正明令不准。他的板子 ,必须结结实实地打在贪官污吏的屁股上这就不但要追赔,还要抄家。元年八月,雍正采纳了通政司官员钱以垲的建议: 亏空官员一经查出,一面严搜衙署,一面行文原籍官员,将其家产查封,家人监 控,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杜绝其转移藏匿赃银的可能。赃官们的罪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 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 封号,甚至连牌桌上都有了一种新打法:抄家和(亲胡)。 看来,赃官们真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惜,在雍正时代,他们连“死路一条”都没有。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过他!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参而畏罪 自杀。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雍正指出,这些家伙自知罪大恶极 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牺牲性命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因为依照人之常情,杀人不过头点地。人一死,再大的不是也一了百了。可惜雍正不吃这一套 ,也不管什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 有侥幸心理。
不错,反腐败连死人都不放过,追穷寇一直追到阎王爷那里,表面上看起来是狠了一点。但在贪墨成风的年代,不下这样一个狠心,就刹不住贪污腐败之风。事 实证明,雍正这一系列政策和对策,确实沉重地打击了贪官污吏,帝国的吏治也 为之一清,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
我们真的要向这位满族皇帝致敬了!一件向来都虎头蛇尾的事,竟被他做得大获全胜,干净彻底。
http://www.35d1.com/gushi/lishi/10848.html
雍正夺位的故事
康熙皇帝晚年最烦恼的一件事, 是选择谁来继承皇位.他的大儿子允禔, 不是嫡生的, 按例不能立为太子.康熙十四年 (公元1675 年) , 康熙立他的二儿子允禔为太子.后因诸皇子反对, 康熙也认为他品行不端, 将他废掉, 关在咸宁宫.后来, 由於皇四子允祯婉言劝谏, 加上允禔被释后对生病的康熙侍候得周到, 康熙又改变了看法, 再次将其立为太子.但到公元1712 年, 康熙听信馋言, 又一次将他废掉并关押起来.
康熙皇帝的诸皇子中, 比较有作为的是十四子允禔.他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 统率大兵驻在西北, 平定新疆、西藏有功, 很受康熙器重.可是, 最有心计的还是第四子允禔.允禔是允禔的同母哥哥, 他本来不受康熙宠爱, 可是他处处小心谨慎, 看父亲的脸色行事, 有时还不痛不痒地为允禔说句好话, 赢得一个”深明大义”的好名声.在父亲面前, 他把争夺皇位的心思隐藏得严严实实, 暗地里却派门客四处游说.他广泛结交, 特别对守卫京城的统领--国舅科隆多, 更是百般讨好, 关系非常密切.
康熙六十一年 (公元1722 年) , 69 岁的康熙皇帝去世了, 临终时, 顾命大臣科隆多宣布: 康熙皇帝的遗嘱是”传位於四子”.允禔登上了皇位, 因他被封为雍亲王, 故他的年号叫雍正.
后来有一种传说, 说康熙临终时写的是”传位十四子”科隆多把”十”改成”於”, 成为”传位於四子”.又说康熙病重时, 四子允禔送进一碗人参汤, 老皇帝喝了就死去了.
雍正 (公元1678~1735 年) 皇帝即位之后, 对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毫不留情.他先解除同母弟允禔的大将军职务, 打发他去给康熙帝守陵, 剥夺他的权力.允禔已被废, 不会对他构成威胁, 可雍正还是要把他送到荒凉的山西祁县去, 允禔到山西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对允禔, 雍正开始还不动声色, 让他掌管政务, 封他为亲王, 两三年后雍正皇帝找了个借口, 把他囚禁起来, 还给他改名”阿其那” (满语猪) , 不久允禔也病死了.允禔先被送到西宁充军, 后被改名”塞恩里” (满语狗) , 从西宁押送回京时, 在途中不明不白地死了.允禔是雍正皇帝兄弟中文化修养最高的, 康熙皇帝曾让他负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等书, 还经常到他的王府去, 但因为他与允扔关系密切, 也遭到雍正皇帝的嫉恨, 被关在康熙陵内, 几年之后也病死了.
雍正皇帝的皇位得来不易, 所以他特别专权.他设立了”军机处”, 让和皇帝最亲近的大臣掌握实权, 国家大事根本不容大臣们插手, 全部由自己独揽.对王公大臣, 他也严加控制, 只要稍不合意, 轻者罢官, 重者抄家、杀头.所以, 在清朝皇帝中, 他是以手段毒辣、政治严苛而著称的.同时, 他在位的13 年中, 继续按康熙皇帝的国策办事, 在对外斗争、平定边境、发展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成绩.所以, 清朝”康乾盛世”的形成, 和雍正皇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http://www.mifang.org/wx/as/p38.html
个人认为雍正是清朝历史上最为勤勉的一位皇帝.关于吕四娘刺雍正的故事是比较不可信的.
二月河《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是二月河“帝王系列”的第二部,它跨越康、雍、乾承先启后数十年历史,成功地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问世后,再次轰动文坛,在更广大的读者群中引起震动。《雍正皇帝》连续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和湖北省优秀畅销书奖,并由香港、台湾等地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雍正皇帝》作为茅盾文学奖候选作品被推荐后,更引起了文学界对这部著作和作者本人的极大关注,从而也奠定了二月河在当今文坛上著名实力派作家的地位。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从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几百年来,雍正皇帝的头上一直笼罩着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疑团。作为创建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三位杰出帝王之一,雍正生活在两位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即在位61年的康熙大帝和在位60年的风流天子乾隆之间,犹如耸立在两座高峰之间的又一座高峰,他承先启后,是“康乾盛世”中功不可没的一代帝王。
康熙第四次下江南时候,26岁皇四子雍正跟着一起
正月十六壬戌出京,三月十五庚申到京回宫,南巡共59天,是最短的一次,原因是裕亲王福全有疾,康熙不放心。另外内大臣索额图结堂营私,挑唆皇太子夺位,康熙也不放心。这次在长江以南共20天,二月九号经过丹阳南去,二十五号又经过丹阳北归。间隔了16天,行色匆匆,在丹阳没有逗留。另外一点,去江宁府不再从丹阳登陆走句容线了,而是直接回到镇江才登陆,再经龙潭到江宁了
《佟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