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要飞到西伯利亚,而不仅仅是华北
2、开始的时间不一致,但多是在3月/9月左右
3、需要的时间也不一致,一般是1-2个月
雁是冬候鸟。雁有灰雁(大雁)、鸿雁、豆雁、黑雁、雪雁、斑头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等许多种。由于雁的种类和繁殖地点不一样,生活习性也有差异,所以迁徙的路线也有不同。
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亚一带,每年秋冬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迁飞,飞行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路线由我国东北经过黄河、长江流域,到达福建、广东沿海,甚至远达南洋群岛;另一条路线经由我国内蒙古、青海,到达四川、云南,甚至远至缅甸、印度去越冬。第二年,又长途跋涉地飞返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湖南境内(湘南一带)有座“回雁峰”,就是说雁每年秋冬飞到那里就不再南飞了,来年春天再从那里开始北迁。当然不是所有雁群都飞到湘南,而是说有相当数量的雁飞到那一带。
迁徙需要耗时,不同地区的雁开始迁徙的时间不一样,只是为了保证在变冷之前到达南方,变暖时回到栖息地就可以了,所以越北的雁越早南飞。
以经过北京的时间为例,是
3月中至4月初(往北)
9月底至10月初(往南)
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70~90公里,但漫长旅途达几千公里,所以还是要飞很长时间的。
大雁不仅能够穿越几千千米的距离飞往过冬地,等到冬季过后,它们还能以惊人的准确度返回到同一地点,甚至相同的鸟类喂养者处。年复一年,从不出错。部分幼鸟与整个家族一同迁徙,还有的单独迁徙,不跟随成鸟。
导航是遗传的还是后天学会的?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已经探讨了50多年,可是却很难找到答案。因为一种鸟类的实验并不能完全可靠地适用于其他鸟类。关于导航和走向问题,人们做过很多实验,采用的大多都是信鸽,而信鸽是非迁徙鸟类。以下是科学家提出并检验过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视觉路标(Visual Landmarks)——很多科学家认为迁徙鸟类会跟随着地形特征,如海岸线、河流或者山脉等飞行。这一迁徙理论在那些与父母一起完成第一次迁徙任务的鸟类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大雁、天鹅和鹤都采用家族成群迁徙,幼鸟从长辈身上学会迁徙路线。不过迁徙鸣禽在无法得到成马帮助之时,是如何迁徙的呢?
日光指南(Sun Compass)——人们研究的最早的导航机制是“日光指南”。实验中,八哥通过观察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并校准体内的时钟,能够自始至终地对准正确的方向。如果改变太阳的位置,实验中的鸟类就无法正确地辨别方向。
天体导航(Celestial Navigation)——康奈尔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将鸣幼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测试,将它们放置在没有白天亮光的康奈尔天文馆。一个小组在正常的夜晚星星模式下。第二个小组位于人工的夜晚星空,科学家将其中的亮星参宿四设定在相反的方位。第三个小组的背景环境没有任何天体线索。在秋天迁徙季节进行测试的时候,第三组鸟根本就没有方向感。被放置在正常星空之下的鸟飞往南方,而假星空之下的鸟也飞往南方,即在人工环境下相应的南方。
磁场(MagnetiC Field)——鸟类是如何感觉地球磁场的?人们在一些鸟类的大脑里面发现了磁铁矿物质,也就是与制作磁铁相同的材料。因此,人们得出结论——鸟类对地球磁力线的感觉与这些磁铁矿有关。很多鸟类在黑暗房间内,即使没有太阳指示和天体的情况下,也有正确定向的能力。实验中,当它们笼子附近的磁场被破坏时,它们的定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偏振光(Polarized Light)——有证据表明鸟类对于人眼无法看见的光的偏振现象具有察觉能力。侦察偏振光使得鸟类甚至在多云天气里面,也能够运用目光指南来测定太阳的位置。
气味(Smell)——一些关于信鸽的实验显示,它们能够运用"气味路标"进行自我定位。有些鸟类在完成海上觅食返回陆地之时,能够根据气味来定位它们的洞穴。不过,在其他鸟类身上,研究人员并没能发现这些结果。
候鸟年复一年地在特定的路线上迁飞,每年均准确地回到各自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这表明它们具有精确的导航定位机能。鸟类的导航机制始终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鸟类迁徙的机制从理论上仍然没有一种完善的解释。
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北极星?太阳?月亮?风?气候?还是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观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之为松果体的神经细胞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信鸽进行的多次电生理学试验表明,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
人们根据观测和试验结果将鸟类定向机制归纳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两大类。
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具有定向导航的能力。鸟类不仅具有定向导航的能力,并且是相当发达的。实验证明,许多鸟类(例如家燕、企鹅)次年春天可返回原巢繁殖。即使用飞机将迁徙鸟类运至远离迁徙路线的地区内,释放数天后,仍可返回原栖地。因而人们对于鸟类定向导航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然而对于导航定向机制的研究,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开始。通过实验,人们相继提出了许多解释鸟类定向机制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看法:
1.训练和记忆
认为鸟类具有一种固有的由遗传所决定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随着幼鸟跟随亲鸟迁徙,不断地加强对迁徙路线的记忆。
2.视觉定向
依靠居留和迁徙途径的地形和景观如山脉、海岸、河流、森林和荒漠等作为标记,并不断地从老鸟学会传统的迁徙络线。例如将憨坚鸟人为地运往300余公里以外的地方放飞。这些鸟首先要经过努力找到其所熟悉的大西洋海岸线,而后迅速地飞回其原栖息地。虽然陆地特征对子夜间迁徙的鸟类可能并不十分重要,但仍有一些鸟类能根据陆地标志来确定位置和调整飞行的方向。
3.天体导航
鸟类能利用太阳和星辰的位置定向。星辰对子夜间迁徙的鸟类尤为重要。关于太阳定位的实验,克莱默对紫翅掠鸟的研究为这一看法提供了证据。他把具有迁徙习性的椋鸟,放在四面有窗的笼内,用激素处理使其进入迁徙状态,则可见掠鸟朝着一定方向(即其迁徙方向)扇翼,而且扇翼的行为在阴天不出现。当用一面镜子代换太阳的方位时,其扇翼方向可按人所预定的方向变更。因此,他认为掠鸟迁徙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定的。对于企鹅、伯劳的研究工作也都说明太阳定向机制是存在的。关于星辰定向,由索尔首次在圆形笼内对欧洲苇莺进行实验得出的。证明这些鸟能根据夜空中的星辰的位置定向。此后又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而且用改变人造星辰位置的方法,也可以象上述实验一样,使鸟类按预定的方向改变其迁飞方向。现在已知能够利用星辰定向的鸟类还有白喉雀等。
4.磁定向
是鸟类通过感应地球磁场极性的方法进行定向的一种方式。很早以前,人们就推测在鸟类迁徙过程中的导航定向可能与磁场有着某种联系。近年来的实验已证实了地磁场定向机制的存在。当给信鸽的头上加上一块具有特定极性的人工磁铁后,它的飞行不能进行正确的定向,不加磁场的即使在阴天也能正常返巢。此外,鸟类迁徙还可以借助于风定向、嗅定向等。
找找,里面有么?
是的。开始南迁是8-9月左右。要迁徙一个月到两个月。南迁到西伯利亚
大雁是候鸟,每年中秋时节,生活在北方的大雁就开始南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