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现,是考证城市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几年来,实施“拓城、敞口、秀内”战略,打造了一批好的建筑,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建筑风格的定位至今尚无一个权威性、政策性规定,部分业主盲目追求洋气,规划师、建筑师乃至管理者常常迷失方向。
在这个事关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发展方向的十字路口,理性的做法是:既要强调建筑现代化,更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一、建筑文化渊源于本土文化
建筑是一种文明成果。现代人探索历史,离不开对历史建筑的研究;现代建筑要有活力,只有链连历史文化,并且把本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和建设依据。
但作为记录历史文化最直观最真实的历史文化建筑,现有遗存的有几处?仅有的遗存命运几何?事实是,因为战乱和无知,历史文化建筑的保存量太少。对此,我们必须警醒,先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湮没。政府有关部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调查,对第一批古建筑迅速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制定保护规划,依法分级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现代化不能盲目追求欧化
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科学和技术,我国的城市建设受益匪浅。但如果在建筑风格上一味追求欧化,并把其等同于现代化,那就大错特错了。
盲目抄袭的作品是建筑文化垃圾近年来,一些城市涌现的一大批欧式建筑主要是欧式古典建筑。哥特式、已洛克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柱式建筑被生搬硬套在城市的新老城区。
毫无主见地跟风无异于浅薄的时髦,但这种失误的代价是城市形象的巨大损失。当代欧洲人在不断追求现代建筑功能和生态需求的过程中,建筑的现代化造就了建筑风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也就是说,当代欧洲并不多用的古典建筑造型和工业化建筑模式,却有人当作高档时髦机械模仿,其结果必定是制造一堆混凝土文化垃圾。
欧化不适合实情现代规划和建筑理念要求建筑具有灵性。在千百年的建筑实践中,中国人认同和移植外来文化,始终没有脱离民族习俗和华夏文化之根本。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一批中西合璧建筑都是中国化了的欧式,而绝不是欧化,如人民大会堂的欧式柱,其柱础和浮雕回纹,因采用中国的传统做法,而被国人广泛接受。
城市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审美观念。人和建筑的亲和力具有极强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特征,市民对建筑的认同感离不开文化背景。尽管欧美的经济和科技领先我国许多,但并不等于欧式建筑也先进于具有中国传统的现代建筑。相反,作为多元文化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和玄妙远远胜过欧式建筑文化。我们肯定上述意见,但无意把中式与欧式区分伯仲。假若你要用中国化的现代建筑占领欧洲大地,欧洲人也会大声说“NO,NO!”同理,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的每一个细胞,使我们亲近了大屋顶、飞檐、斗拱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雕梁画栋。因为你我他最原始的生命之源就孕育于此,我们的视觉识别系统早已具备了如此这般的遗传基因。
三、建筑现代化的实质内涵
我们倡导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是一味追求建筑的仿古。实践证明,呆板的仿古和盲目的欧化对城市形象的危害是等同的。现代建筑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建筑现代化。
建筑现代化要突出时代特征建筑要突出时代特征,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学习优秀建筑艺术,采用科学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工艺,遏制建筑欧化,但不能拒绝欧美先进的建筑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建筑艺术,国内外一切适合的建筑理念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创新突飞猛进,要顺应时代潮流,大量使用环保、经济、美观的建筑材料。若干年后,我省许多城市都将走上国际化的大舞台,那时的城市建设格调将是集国际之大成的现代化都市,既封杀毫无意义的欧化建筑,也不欢迎呆板教条的仿古建筑。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不是简单的模仿,东施效颦的结果是南辕北辙。建筑体现了一种文化,它的根立足于其生长的沃土。盲目的欧化建筑缺乏文化根基,它不适合国情、省情、市情,也不是现代化的象征。我们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追求建筑现代化,追求区域个性文化特色的不断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