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距渑池县城10公里,为5000至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 。
民国十年(1921年),仰韶村遗址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其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仰韶村遗址由北而南,地势由高向低,呈缓坡状。遗址长约900米,宽约3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
由于被发源于韶山的两条自然冲沟不断下切,在遗址两边形成了东西两条深沟。这2条沟在遗址南部相交,汇成小寨沟向下直达南部的涧河,使遗址成半岛状。
2条沟从两侧到沟底,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自然立体形生态植被地貌。在半岛形状的遗址地面,由于坡度较大,当地农民将耕地修成梯田耕种。在梯田的地堰断面,留下了很多裸露在外的文化层断面 。
仰韶村遗址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篇章中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为后来发现并被命名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规范化基础,起到了先河作用。
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有200余处。仰韶村文化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出土的丰富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仰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