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擅长烹饪面食,为什么中国食物里没有面包?

2025-04-05 02:07:5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面条在中国,一如火药、印刷术发明出来后在西方的传播一样,都遇到了最适合其蓬勃发展的社会条件。饮食习惯一旦养成,常常极为保守,因为人们都觉得自己从小吃惯了的菜式最美味。中国人为何和面包错过了两千年


广州有家餐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行字:“粥粉面饭:四大发明。”颇有几分岭南式市井幽默。不过想想也是,食物为何不能算是伟大发明
近来看韩国纪录片《面条之路》,便将面条这一“伟大发明”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宏大背景中论述,让人不无感慨地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食物,对人类生活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面条自问世之后,在中国得到了最大发展,而在西方,除了意大利之外,传统上的主食都是面粉制成的另一种食物——面包。
然而为何如此?这恐怕未必是口味偏好,而是因为:食物的发展也总是受限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其演变遵循极强的路径依赖。
众所周知,面条和面包的原料都是面粉(无论是小麦、大麦、荞麦还是黑麦磨成),而要制成面粉,自然首先得有麦子和石磨——这两样一般认为都源于中东。甲骨文中表示麦子的“来”字,本是外来语,这也是农史上的常识;而石磨在中国的推广一般认为迟至秦汉之际(这里不妨插一句:一般认为豆腐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这个时间点恐非偶然,豆子原很难吃,但既然麦粒可磨成面粉,豆子自然也可以,于是豆腐遂随石磨的推广而诞生)。


不难想见,在不能将麦子磨成粉的时代,“粒食”是相当难吃的,因为只能放在陶器中蒸熟——米饭也是蒸熟,比麦粒可口太多了,但稻谷在先秦更罕见,属稀有的美食。

或许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中东种植小麦、发明石磨都较早,人们选择的是在土灶中将面食烤熟(其成品为面包、烧饼或馕);但中国在种植小麦时,陶器、青铜器都已相当成熟,而石磨却未推广,以至于先秦的华夏民族可能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只能将麦粒蒸熟或煮熟了吃。
开始的差异决定了此后的一系列差异。陶器对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的影响极为深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大量地使用蒸、煮这两种方式,而这推想起来应该都源于在陶器中加水使食物变熟的做法,这与中东、欧洲那种食物直接在火上烘烤的方式大为不同。通常而言,狩猎游牧民族较多用烧烤,而农耕生活者多用蒸煮。
此外,中国人的食物中植物蛋白较多,而叶、茎、浆果为主的蔬菜,显然不宜用烧烤方式烹制。进一步说,中国菜很注重汤(在保留传统文化较多的岭南尤然),恐怕也可追溯至此。
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兼用四种烹调方式的国家:水烹(煮)、汽烹(蒸)火烹(烤)、油烹(炒),当然此外另有烩、煎、炸、煲、熬、煨等做法,但毫无疑问,中国最古老的烹饪法是蒸煮,因此先秦主导性的饮食是煮成糊状的羹,烤从未成为主流,而炒菜一般认为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特殊烹饪法(炒必须快速加热食物,这与铁锅的普及与煤炭的使用也有关系),因此炒面原也是中国所独有。


这样,面粉这种食料,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便顺理成章地发展成种类繁多的面条了:中国人既然惯用蒸煮而非烧烤,那么很自然地就把和好的面放水里煮熟了。最初的面被称作“汤饼”,常是片状的,唐代出现刀切面,宋代则发展出细长的挂面——无疑也是因为人们发现这样更易熟,而中国人惯用的筷子又特别适宜于捞面条吃。在欧洲,唯一经常吃面的是意大利人,或许并非巧合的是:在16世纪以前,欧洲各国中只有意大利人使用叉子,而没有筷子或叉子,要吃面条显然是不大舒服的。
概言之,面条在中国,一如火药、印刷术发明出来后在西方的传播一样,都遇到了最适合其蓬勃发展的社会条件。

回答2:

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是农耕社会,种出来的麦子,大米一般都会磨成面粉做面条或者面饼,面包是西方文化的独特产物。

回答3:

嗯,可能吧,中国不太喜欢这个东西吧。所以也就没有做面包。

回答4:

因为在我们的饮食习惯里我们都是比较喜欢吃饼一些的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