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看了一下楼上的回答和你的补充,我觉得我有必要来说明一下。
是不是复杂的问题,我觉得倒不用如楼上所想的朝复杂这方面去走。大家只要反思一下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就行了。你们自己在青少年时面对成年人时,能够做到你们今天所说的这些吗?或者说,你们确实也可以按成年人所说的如何如何去做事吗?肯定不能。前段时间我给中学的家庭做集体培训的时候,那些成年人都觉得自己对孩子做得够多,够尽心尽力,理解得够多了,可是老觉得:“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的呢?”可是,当这种培训的主体全部是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够听话了,够理解父母了,够认真去做事了,可是他们也老觉得:“为什么成年人就是这样呢?”也就是说,他们作为二个拥有不同生活经验的团体,虽然共处一个环境当中,却利用自己经验积累而得的观点来审视问题。成年人之所以容易教育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几十年的经历没白过,至少,在大部分部问题上,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或者大部分人的经验让孩子不要面临某些问题的困扰。但是作为青少年来说,尝试去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去形成他们独特的认知模式,是他们自然而然的行为。中国的家长是现实型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安排下,尽量走下正轨。而中国现在的孩子是开放型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更多的尝试和反思去辩证成年人眼中的世界。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成年人活在是上个世纪,而中国的青少年活在的是这个世界。但是,我不想在这里多谈这一块,过一段时间我会在空间发布现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论文《扩散与弥补》会对你有些指导作用。
现在来专注于你的提问。你提到的那个问题是对不对。就像二分法来看待一个问题。其实,这种提问方式和给予的答案模式,本身就限定了提问与回答双方在问题的深入探讨上。这并不是他要求你回答对与不对,其实他相当于是在探索对与不对的区别。对于这类孩子,提示的是他本身对现实存在的众多问题的反思与思考。他表面是希望得到对与不对的回答,实际上他希望获得的是更深远的观点。譬如你其下提到的估分的问题。估分是对还是不对?当然是对也不对了。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对错之分。就好像你觉得别的孩子都在吃苹果,你觉得苹果是好东西,于是你让他吃苹果。问题是,吃苹果是对还是不对呢?难道别人都在吃,于是它就是对的?难道吃的人少,于是吃苹果就变成错的?当然不是了。这只是吃苹果为什么好的问题而己。选择与否,不在于苹果有多好,而是苹果对他来说是否有意义。换到估分这个事儿上,估分同样并不是一件是对或者是不对的事情。只是估分会有什么好处,不估分会有什么坏处,如果不估我们应该如何做,如果估了我们如何做等等。这点呢,就说明一个问题,你们在探讨事件时,不是以事件作为一个核心因素,去识别围绕这个因素存在的其他关联因素,在分析这些关联关系之后,做与做的差异和优缺是什么。如果我们轻易把事情总朝性质上靠,那么,我们就是在进行否定或者承认。但是否定和承认就存在一个隐患,那就是无法相对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孩子的诉求。
我不认为任何问题能用对与不对来进行区别。因为我们的参照糸提供的参考因素是完全不同的。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我们早就听过。它说明的是一个人参照系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不错,每个人都不对。当我们不再对事件进行定性,而是将它放在一个相对全面的环境当中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与孩子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我们时常提到了家庭交流平台的建立的重要性。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可我们总是无法做到。因为家长也习惯说对与错。譬如,你不上自习是不对的,你要象XX同学学习才行。我们总是跳过自己孩子的特性,去以我们希望的某一种标准套用在他们头上。而他们同样也会有这种理想的标准套用在父母头上。假如我们并不建立这种平台,像你和孩子的这种对话,只会让双方觉得彼此特别“讨厌”。但平台的事儿我也不扯远了,因为要建立也很容易。
在你的补充当中,提到了一点,经过四十多分钟的探讨后,他终于承认自己错了,以及他希望家找给他道歉之类。说明这个孩子拥有自己坚定的内心标准。他以自己坚定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四十分钟的时间,是否真的消除了他内心里的某些疑惑,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已经没必要再和家长探讨下去,所以做了一种顺从的妥协。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想象家长一定是举一反三啊,事实证明啊,道理讲解啊,一堆又一堆的。这往往提示的是,孩子与家长本身早已经处在了二个世界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度干扰。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过往的抚养过程当中,家长的一直以传统角色对孩子进行指导。当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之后,发现孩子与自己在相当多的事情上产生裂纹。总得通过不停地说道理,不停地说服才能让孩子表面上顺从。像这类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长的指导意见基本开始失效了,虽然之前已经失效,不过至少他们还不得不听。一旦进入工作环境之后,那么,家长就会被边缘化。这是一种发展规律。
但是呢,这却是一种可喜的发展倾向。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按自己的方法去活着,那么,你就相当于是在塑造一台机械。相反的,这类孩子总是有不用的反思和疑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去探知未知的东西,这是非常好的发展。它避免了孩子陷入条规式的生活。特别你在第一节提到的三个问题,这就是他独特的思考模式。不在于对事件定性,而是先用铺垫来引出结果。它类似于逻辑学里的推论。也可以理解成,孩子比其他孩子要更成熟得多。现代中国家庭,将会面临着孩子接触互联网之后获得的巨量信息对家庭传统权力范围的冲击。家长不再有能力作为纯粹权力的存在。家长的指令也只是作为一种参考因素。孩子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他们更希望获得的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生活,并希望能够自己决定决策。只是他们在这个阶段里,所能理解的事件,所能掌握的知识,所能拥有的经验,不足以让他们自己承担大部分的责任。我们时常把家庭分为三种类型,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无论是哪一种制式的家庭结构,在目前的信息流之下,都只会让孩子更渴望得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能力和权力。所以,我应该说,恭喜这种家庭拥有这样的孩子。只是,如果这种家庭当中的家长并不具备良好的知识,那么,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要解决它,不在于家长需要多少智慧——如你所说,它只需要的是充分地了解孩子,充分地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周围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孩子发展。智慧,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知识一定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可以利用知识,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参考信息,以此,来帮助孩子解决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当中面临困境。这,才是现代家庭的家长所需要做的事情。
总结如下: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拥有自己的世界,那么,请家长提供这种平台,让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家长的帮助下飞翔。他,并不是如你所想的那么抵触成年人,而只是成年人在抵触他们独特的思维和成长罢了。
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说,我是怎样的一个人,1,代表了探索 2,代表给自己可以带来什么(意义本身就不是对于某个体或某个群体的而不是全部所有人的。) 3,根据前两个问题得出最终结果,是否正确,其实根本的问题是2,对个人的意义,他不是说什么意义,而是有没有意义。
而对方提出问题的方向有他自己的想法,对于不对的,只有提出问题者,自己的判断。
斗胆猜测一下,这有点像是强迫症。就是思想意识的强迫,因为他明白纠结一件事要有意义,但还是在这件本来不需要多纠结的地方还是在纠结。所以,建议去正规医院做一下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本来也不太好诊断。我想在网上也问不出什么东西来,另外家长也不要太敏感。
家长与孩子间对于做事的原则都统一在“要求合理才做,不合理不做”,分歧点在于,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就估分这件事上,家长认为估分是合理有意义的,孩子一开始认为是无意义行为。经过家长一番分析后,家长和孩子才对“估分是否合理”达成统一意见。那么,在意见统一的过程中,发生什么,就是向孩子的解释,对孩子补充关于估分的意义,这也说明了家长与孩子在常识上的差异,需要家长的耐心解释才能让孩子对某一件事和家长站在相同高度,“做出合理判断,合理行为”。也许对家长来说,在世上已经生活那么长时间,很多东西已经习惯化,不再去想事情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可是对于一个逐渐成长为大人,思想不断成熟的孩子来说,是非判断是需要好好培养,需要不断地提升对世界的认识。人类容易盲从,当大众都这么做的时候,往往我们就不会去想这么做是否合理,而是认为追上潮流绝对是有意义的,这时候,孩子像这样问别人也许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因为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只是一种集体性盲从。没有人能够保证跟风行为到底有多正确,也许在家长成长的年代,大家意见一致已经是一种成长的烙印,对于现在这种互联网深刻影响生活的年代,各种意见像樱花散落一样多不胜数,三两个人扎一堆就能够抱成团,再也不像过去一样全班都意见一致,这时候就需要这种具有独立人格的判断能力来擦亮双眼看待周围的一切。
首先,我觉得这个孩子的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感,而且孩子本身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不随波逐流,善于探索真理,这是很多优秀的哲人、专家学者都共同具备的优良的品质。先应该发现这是一个优点。
其次,深化一点说,问题没有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了家长和老师身上。多数的孩子都会服从家长和教师的权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杯具,而这个孩子敢于挑战权威,本身是个值得庆幸的事情,家长为何觉得孩子需要改变呢?其实需要改变的是权威者。因为一旦构成权威关系,受权威统治的人将不会再有自己的真正的思想。
最后,希望能积极保护好这个孩子的优点,不要让他成为随波逐流的普通人。因为当你改变他的时候,将来也许就少了一个伟大的哲人或者著名学者等。希望周围的人能包容完整接纳他,希望他将来能有所作为。
请让家长与老师们讲一讲估分的意义?为什要估分呢?又不是安估分报志愿,是不是成绩下来后要保密呀!如果真实的成绩出来后保密,那估分可太有意义了;反之的话,估分有什么参考价值呢?百思不得其解,一个脱了裤子放屁的事情,被说成非常有意义,可真是对当今应试教育的一个大礼呀!
为了一个敢于说真话的同学喝彩!一个敢向权威挑战的天才喝彩!
从这个事情上我觉得这个孩子没什么问题,就是喜欢把所有的事情都搞清楚,在教育他的时候应该以正当的方式,让他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大人一味的批评,这样会使他对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的。老师是要求,而不是耐心的教导,我觉得对孩子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