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师培训机构应该怎样主动转变职能,适应改革需要? 8192

2024-12-19 16:36: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在职教师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近二十年教育改革的实践也证明,没有配套的师资培训,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改革就无法深入,也不可能取得持久的成效。特别是当前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角色进行转换和重新定位,出现很多亟待进一步加以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强烈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造就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高素质教师,是推动和确保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面对当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培训的有关研究和重要经验进行梳理,认清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剖析我国现行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出配合当前课程改革、调整教师培训活动的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革新培训理念,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强化教师培训管理,突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加强培训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能有效避免出现“为培训而培训”或培训“走过场”等现象,帮助教师努力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为努力创设一个以职前教育为奠基、职后教育重提高的无“缝”的教师教育系统做一定的实证性探讨,对建立健全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形成教师终身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培训机构,主动转变职能,适应改革需要,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
应该加强本市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院校合作,尤其要特别注意就教师的实际需要,共同商讨能够使教育和培训项目与在职教师的需求和目标课堂环境高度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授课”,完善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加强与师范学院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合作研究,把教师培训作为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共同商讨师资培训问题。对双语学校教师、转岗教师、专科层次教师、专业本科以上教师等不同类别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且培训工作应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满足不同类别的教师的需求和专业成长。
2、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准入资格,保证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要慎重选择教师、严格要求教师,“择师不可不慎也”。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把住教师的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及其整体素质。伊宁市虽已有教师资格认定的专门机构,依据法律,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和授权,独立进行工作以保证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但制度不够健全,教师资格制度还必须同教师培养,教师聘任,教师人才流动等相关制度政策配套实施,以切实保证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政府必须建立教师人才市场。既为有志于从教且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提供机会,也可为学校招聘教师提供专门的正规渠道。为此,必须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规范教师教育准入资格,政府严格把关,不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不能进入教师人才交流市场,也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3、培训形式应与培训内容相匹配
教师培训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培训形式是培训内容的有效载体,对于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的、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培训形式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培训内容而定,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这是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学习所独有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对教师的培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David Kolb)首先提出来了经验培训圈理论。他认为一个成人要取得培训的成功,就必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因此教师需要培训一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无偏见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第二个阶段: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第三个阶段: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创造概念,形成逻辑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四个阶段:教师要运用这些理论于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柯尔伯的经验培训圈理论对于教师培训的实际意义在于:培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在理论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消化吸收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新的理解,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决策,解决实际的问题。
根据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一个教师从职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五个阶段,即适应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成熟阶段与平和阶段来看,每一个阶段应当有不同的培训内容,且是以前一阶段的培训为基础的。如果按照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即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指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文化知识四个部分要求,培训过程中不能仅重视条件性知识培训,而忽视本体性知识的更新、实践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更忽视广博文化知识的素养培训。在平常的培训中,我发现教师对新课程培训的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最感兴趣的是教学过程培训,而对理念通识培训内容的兴趣却不高;从问卷调查情况看,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是案例教学、参观考察、教师共同参与讨论。选择率比较低的是传统的“讲授式”。表明教师们在新课程培训中需要借鉴典型范例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希望多讲那些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可借鉴的课例,少一些专家们纯理论的讲授。新课程在培训内容上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张扬其中所蕴涵着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各种培训机构应切实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主管教育的市级领导、教育局、教研管理部门和学校只有认识到这些不同,并针对不同的要求,以培训内容为中心合理安排培训形式,做到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相匹配,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进而实现培训的最优化。要做到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不同资历的教师要根据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来选择培训的形式,或者将培训形式的选择权下放给教师,由教师自主选择,使教师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形式,并尽可能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在新课程培训实践中要求培训者必须了解和关注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及其新需要,以此不断地调整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有的放矢的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培训形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模式
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在呈现多样化特征的同时,基本上形成了四个比较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模式即:“教师中心”模式,又称为“培训机构本位”模式、“高校本位”模式、“学校本位”模式和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DS)。由于经费问题,伊宁市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选用的主要培训模式基本相同,大多选择到本地培训机构学习和参加校本培训,有少数教师选择参加电脑网络远程教育,只有极少数教师选择到外地培训机构学习,虽然也采用了多种培训模式,但培训效果却与培训模式有很大的差异,认为到本地培训机构学习有效的教师只有23.9%,认为参加校本培训有效的教师只占30.7% ,而认为到外地培训机构学习有效的高达69.3%,因此,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市区及民办学校应重点结合本校培训条件的支持性特点,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培训模式,发挥不同培训模式的优势,扬长避短,尤其要充分选用和设计既省钱又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自主制定培训规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优势;特别注意要发挥“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和区域合作”的校本培训模式优势,为广大教师提供相互交流、观摩、切磋的机会,有利于教师获取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吸纳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如果乡镇场学校也采用“以学校为基地”这一培训模式,则会很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即由于自身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差等原因就很难实施,可与市区或民办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定期进行学习、交流、挂职任教等;也可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好,采用送教上门模式。送教上门是指受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委托,在乡以下地区或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学英语教师短训班,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集中时间,由当地院校或教研部门派教师、教研员教学或举办讲座。送教上门是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这种方式,对经济相对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农村乡镇、村尤为适宜,可以节省经费开支;也可借鉴西方由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学合作创办的一种新型职业发展学校经验,多扶贫助学、支教,也可给予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当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应尽快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DS)。因为PDS使中学与大学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参与合作的大学教师既在大学,又在中学,双方的交流合作使大学对中学的需要变化及时反应,并能根据需要来改革教师培训计划;此外,还应运用在职短期进修培训模式,积极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如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开展短期适应性培训教育活动。培训模式的选择还应以培训指导的有效性为依托,下放培训的指导权,增强教师培训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培训指导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以及教育行政工作者在培训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培训者在培训中应当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讲授者、规划者,而实际上培训者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角色依然处于主要地位,讲台依然是培训者一个人的专利,缺少了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的真诚交流和互动,教师的经验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当作培训的资源加以利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组织者应精心准备和设计,应当让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的教与学的设计和实践中来,促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培训的“组织者和规划者”,促使培训双方积极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培训活动引向深入,收到应有的效果。为此,要尽量将教研工作重点下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专家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积极扶持薄弱学校,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同时要下放教师培训的指导权,适应不同类型学校综合运用培训模式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转变教研员和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理念,强化教师培训的主体意识、学习意识,淡化功利意识,自主选择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在与大学教师和同伴间的交流互动中,促进自己和所在的教师群体的发展与进步。
5、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动因直接决定教师能否愿意参加培训,并取得好的培训成果。充分挖掘教师培训的动因,就是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真正满足教师要求所培训的内容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具有最直接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才能切实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训中教师希望培训者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希望获得的是对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应具有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具体答案,而不希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灌输和说教,因此他们总是希望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能够展现一种牢牢把握培训内容,从而吸引学习者的控制能力。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学习兴趣的指向上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如何当好自己扮演的各种角色,学习的兴趣取决于他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完成角色任务的需要。”尽可能地努力设置与教师教学实际需求紧密相连且合理的培训内容,从根本上确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即不仅是培训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更是培训的“合作者”和“培训者”,增强教师培训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改进教学培训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进一步满足教师完善自身教学效果和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解决好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培训中难以操作的困扰、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和外部评鉴要求的不切实际等实际问题的困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这就要求培训者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一个激发者、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具体结果的灌输者、控制者、塑造者。特别是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一定不要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尽量避免负面的评价,为教师的学习建立“是”的肯定模式,避免任何“否”的意识和想法对其学习活动的影响,从而使教师克服一切学习上的障碍,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不断地进步中树立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样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教师培训氛围,培训者应该注重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注重与他们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培训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培训状态。而这种乐观的培训状态的保持需要培训者在培训的过程中加以不断地强化和提示,运用巧妙的启发,使用积极语言,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肯定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在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中主动地参与培训过程,不断地奉献自己的思想的火花,保持高昂的情绪参与培训。
6、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促进教师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理想化目标。而其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评价体制和机制,改变多数学校没有与教师培训配套的评价制度,并进一步强化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高的制度化水平。这是使教师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以应用的有力保障。要通过多种有利措施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树立新的评价观,切实加强培训自身的考核与评价,最大可能地把培训自身考核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科研成果奖惩、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同时,更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为目的,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培训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加注重发展型评价,即要强调教师评价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程性和评价对象的全面性。最终实现以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制度性措施保证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而不再是仅仅以教师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有多少反思日记和课题报告等单一指标来评价教师的培训成果。
7、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有利的培训条件是增强培训实效性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证。即要不断增大培训条件的支持性,不仅是要求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教师培训工作,协调好教师的工学矛盾,而且要努力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教师培训的支持和投资。在保证硬件培训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各项培训的规章制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培训行之有效的良好经验,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掌控好中、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切实完善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为教师培训真正解决好培训资源和经费不足的问题,逐步实现培训的法制化和培训手段的现代化目标。如教育培训所需的成本就可以本着“三个一点”的原则,即按“政府解决一点、学校筹措一点、个人分担一点”的原则,由利益三方共同承担。因为教师通过接受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种培训,使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因此提高,国家和政府也会成为最终的受益者。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原则,教师教育培训的成本由三方共同负担应是合情合理的。同时,这既可以避免了教师因背负过大的经济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的尴尬,也可以避免因政策规定“受迫学习”而产生的心理抱怨。
8、开展“校本培训”,优化课程资源
“校本培训”即“以校为本”,基本含义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有效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及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指出学校中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培训工作的主导者,培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和自身发展的促进者;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基础,立足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立足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育教学实际效益,为实现教师教与学的统一,培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校本培训模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教师培训过程是一个较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教研、教改、科研的长期过程;是一个较长的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和合作、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过程。我坚信,教师培训机构只要能改变观念,找准定位、改变角色、履行职能、制定措施、加强指导、发挥作用,就一定能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