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古代花鸟画的认识。考试题,求高手解答

你从哪里找到的资料?
2024-12-15 15:48: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创作中的“物”与“我”的关系问题。
  创作中的“物”与“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也就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物”要表达画家“我”的主题思想。绘画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描绘,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喜好等。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提到绘画创作过程中物与我关系是 画家顾恺之(约345_406)的“迁想妙得”这句话。“迁想”就是指画家在构思的时侯,必须迁移自已的思想,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进行选择提炼 ,才能有所妙得,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唐代画家张燥把顾恺之这一创作思想具体化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本指大自然,引申开去就是一切客观的现实生活:”心源 “是指画家的内心活动,包括观察体 验,提炼 加工,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等。这就是说绘画创作要以大自然为根据,以生活为源泉,再通过画家的思考,熔铸,再造,表现到画面上来。这是一条具普遍意义的创作规律,它把描绘对象客观世界的”物“与画家主观世界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既反映客观生活,又表现出画家情感色彩与 鲜明个性的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二,创作中如何描绘对象的问题。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花鸟画创作也是如此,除了要正确解决主客观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如何表现描绘对象的问题。中国画传统画论在这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论述。
  一是形神兼备。中国画以人物画发达最早,画人物首先碰到的是画得象不象的问题,所以在早期画论中有不少主张形似论者。晋代杰出画家宗炳(375_443)的《画山水序》中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描写)色“的形似主张;南齐着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约459_532)着有《古画品录》,提出了”六法“,其中”应物象形“就是主张形似的。对客观事物的描绘,首先应该是画得象,造形准确,这无可非议。但是,作为观念形态的绘画,光强调形似,是片面的。所以有人认为在求形似之外,还应追求神似。顾恺之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这一绘画理论,他把”传神写照“作为人物画的最高境界,并提出”迁想妙得“,”传神阿堵“等写神的方法。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强调神似是必要的,但不能丢掉形似,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必须是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在中国画史上也有人主张”不求形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7_1101):”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1301_1374):”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渭(1521_1593):”不求形似求生韵“。这些都是反对形似论的名句。在当今画坛上有一些人把这些名句当成他瞎涂乱画的理论根据,标榜拙作为创新之作。花鸟鱼虫与人物一样,同样有它的形象与神态,因此,在创作花鸟画时,应努力做到形神兼备,才能画出好的生动的艺术作品。
  二是法无定法(传统技法与创新)。要完成绘画创作,必须掌握一定的笔墨技法,这是毫无疑义的。前人在绘画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创造出了很多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的成套技法,这些技法已经程式化了。技法是有传统性和继承性的,传统的技法我们必须继承它,并熟练地掌握它,运用它。谢赫六 法之”传移摸写“,指的就是临摹前人画迹的技能,学习前人的笔墨技法。
  古代中国画家不仅重视作画的规矩法度,而且要求”法备“。他们认为,只要把各家技法都运用起来,就能创作出好作品。按照这种办法画画,固然各家各法俱备,但却少了画家自已,没有个性。因此,我们在学习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要不断创新,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已的个性和独到之处,以形成自已的风格。当然,有人会说你的技法不符合传统,但是只要你认定你的方法是对的,就应坚持下去,就会独树一帜。
  清代石涛(1642_1707)对于崇拜古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泥古派画家提出尖锐的批评:”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他十分强调”我用我法,“是因为”古法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这是对于运用传统技法最精辟的见解。石涛认为”无法而法“是既不受古法约束,而又尊重传统的规矩法度,把”无法“与”有法“这对矛盾辩证地统一起来,就是”至法“___最完美的表现方法。
  三是比拟寓意。比拟寓意又叫做比兴手法,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以寄寓画家的思想感情。北宋《宣和画谱》的花鸟叙论中说:”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绘图,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这段话阐明了比兴手法能把自然物的特性与画家主观精神联系起来,使作品才具有艺术感染力。
  古代中国画家对比兴手法有不少成功范例,如郑燮在画竹石的题跋中说:”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郁于石,亦当为余首肯。“由于郑燮对竹特性赋予人格化的深刻理解,他的画竹才取得卓越成就,而观画者对画家的寄意也一目了然。所以,比兴手法成为中国画表现方法上的特色,它适合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
  对花木形象赋予人格比拟,是过去文人画家的创造,当今文人画家的个性品质,仍然具有过去时代崇高标准的某些因素,特别喜欢画松竹梅兰菊,可见审美情趣中所象征的个性品质,有其继承性和延续性。我们的文化是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不是从天而降的,必然会保留许多经得起考验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也是我们对待绘画传统的态度。
  四是在花鸟画创作上,前人还提倡”苦心孤诣,惨淡经营“。郑燮说过”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作画时才能得心应手。要专心致至,坚持天天画,天天总结,要有”三千入门,六千出神,逾万出巧“的毅力,努力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画技就会成熟,笔墨就会老辣,作品就会达到上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