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供大于求,其次是普遍知识技能较差,三是地域供需不平衡,四是结构不合理,五是流动性过快。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需就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2004年4月的博鳌论坛之后,兰德公司 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 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 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关注群体,其中之一就是青年。(注:另一个主要的关注群体是以妇女以及残疾人、罪错青年等为代表的就业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待遇需要额外关照才能得到保障。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青年就业和妇女、残疾人等弱势就业群体就业的专门法律。)因为青年是面临失业的主要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年的失业率基本上都大幅高于成年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估计,全球大约有8820万15-24岁的青年失业,占全球失业人口的47%。在我国,青年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体对象。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青年人已占70%,这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因此,青年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事关青年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而且事关党和国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全局。 随着青年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青年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学术界以及政府又对青年就业问题中的农民工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青年就业问题中的“青年”,与国际上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有所不同。按照联合国系统的定义,青年指15-24岁的人群,其中15-20岁被视为青少年,20-24岁为青年成人。因此,国际上所说的青年就业问题指的是15-24岁的人的就业问题。而我国对青年的界定比较宽泛。我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我国的劳动法还将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界定为未成年工。我国在统计劳动人口时,将16-35岁的人群统计为青年。因此,在我国所谓的青年就业问题,特指16-35岁的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一、对几种失业类型的简单分析 经济学家将失业分成“摩擦性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大类。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的时间很短,通常在6个月以内,而且这种失业很多时候还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或自愿的选择。比如,因为跳槽、迁居等原因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就属于摩擦性失业。 总量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比如,现在有100个人需要就业,但只有80个岗位,比岗位多出来的20个人自然要处于失业状态。由于经济增长呈周期性变化,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总体经济活动水平降低,总需求不足,总量失业往往集中出现,因此总量失业又称“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失业的时间较长,通常在6个月以上。由于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有的劳动力找不到岗位,有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比如,现有100个需就业劳动力,也有100个岗位,但是其中的20个工作岗位与现有劳动力不匹配:100个岗位里有25个需要高级技师的岗位,而这100个劳动力中只有5个高级技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20个人失业,同时空出20个岗位。 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和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一定会同时出现总量失业与结构失业。所以,当有100个人的时候,可能只有80个岗位,而这80个岗位中还会有一些岗位与现有的劳动力不匹配。因此,当有100个需就业劳动力和80个岗位的时候,失业的人数往往是大于20的。 以上对总量过剩失业、结构性失业、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失业并存三种情况的分析,是在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单纯从劳动力供求情况出发对失业情况所作的简单化分析。这种简单化的解剖说明了劳动力供需情况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当然以上的举例都是一种理想状况,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在劳动力寻找岗位和岗位寻找劳动力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许多干扰因素也会影响就业:市场信息反映不灵,劳动力流动障碍等等。 在三种失业中,摩擦性失业是基于劳动者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对劳动力市场和整体就业形势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由劳动力供求数量、结构问题引起的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较难解决,对劳动力市场和整体就业形势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相当尖锐,同时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因此,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要同时面对这两大矛盾。 二、我国青年失业中的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一)未来20至30年内,青年劳动力还将持续大量涌入就业市场,青年劳动力的总量过剩将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难题 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人。“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1亿左右的需就业青年。(注:到2020年,这部分新增劳动力中年龄最大的也才36岁。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有一部分将因为就读于中学或大学而暂时延迟进入劳动市场,但每年都将有差不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因此,从一定时期来看,进入劳动年龄人口与进入劳动市场的人口是大体相当的。)这还只是单纯的自然增长所带来的新增青年劳动力,不包括现有的历史积淀下来的尚需就业或转移的部分。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有一亿多是青年。这部分青年加上新增劳动力,仅这两项就意味着新世纪的头20年我国平均每年要安排一千余万青年就业。 再反过来看看岗位的供应情况。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能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当经济增长率达到3%的时候,失业率保持不上升也不下降的状态;经济增长率高于3%,失业率会大幅下降;经济增长率低于3%,失业率会大幅增长(张车伟,2003)。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以7-8%的速度增长,失业率却不断攀升(见下图)。 资料来源:《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之所以如此,一是这几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等原因,许多原来积淀的冗余人员下岗失业,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指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的百分比)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注:2003年,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约29%,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都达到了40%以上。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高,因此能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力地缓解失业压力。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7.7%,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为74.5%、法国为74 %、英国为72.8%、日本为63.1%、德国为62.6%;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己达到50%左右。)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九五”期间(1996-2000 年),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4个地区出现了就业负增长;有一个地区出现零增长;只有三个地区平均就业增长率在2 %。与其他时期相比,所有地区就业增长率都大幅度下降。各地区就业GDP 增长弹性系数都比较低,就业资本投入增长弹性系数也比较低,出现了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而就业是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形(胡鞍钢,2003)。从1998年到2002年的4年间,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人民币78000亿元增加至106000亿元,年增长率为7.8%。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这4年间的就业岗位数从7.06亿个增加到7.37亿个,年增幅为1%。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有大量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与青年劳动力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青年的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二)我国青年劳动力的技能、观念、地域分布等方面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适应,存在突出的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不适应市场需求包括劳动力的技术、知识、经验、种类、年龄、性别、地区分布、观念等许多方面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青年劳动力在这些方面不适应市场需求,都会造成青年失业。我国青年中存在较为突出的是技能性结构失业、地域性结构失业和观念性结构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