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为何频繁招聘辅导员?

2024-12-30 03:17:4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因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特点决定流失比较多,所以必须频繁招人补充。
  1、工作强度大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差。由此决定了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性差,如果再加上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服务质量等与学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部分学生对学校管理规定带有抵触情绪,辅导员得做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也应该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工作上杂、乱、碎,大到思想教育、奖助评优、活动开展,小到劳动卫生、早晚自习、晨跑到课、寝室报修等等,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做,学生寝室停电了给辅导员打电话,没钱了给辅导员打电话,没来上课要辅导员去寝室叫人上课,放假别人都出去游玩,辅导员还要担心学生不要出事,所以说日常的琐事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导致很难有时间能专心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上课缺乏吸引力,同一个班级学生,不同的任课教师上课产生完全不同的到课率,这样的学生逃课责任也能归结到辅导员。另一方面工作时间,同校的行政人员按时每天八小时,或者不到八小时按时打卡上下班;专职教师按照有课就来上,没课就不来,每周集中打卡一次的工作时间制度;专职辅导员却是按照行政人员上下班,同时坚持24小时待机,随时待命,一旦有突发状况,必须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所以最忙的往往不是正常上班时间,而是下班后。同时每周值班最少三天,加上开班会、政治学习、主题班会以及隔周一次周末值班,导致平均一周有4-5天的值班状态,精神状态高度紧张,无数次非上班时间的早上、中午、晚上被电话惊醒,辅导员职业病中必定有一项电话恐惧症。最后还有管理模式上,辅导员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一般而言系部负责直接管理,学院由学生工作处(部)负责直接管理对接,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接的几乎是所有职能部门,学工处、财务处、就业处、招生处、总务处、保卫处等等,只要有需求都能直接给辅导员布置工作,无法预料到随时随地那个部门突然就有事找你了,其中还有重复性工作,一项工作可能布置部门不同,就得重复做。这也是导致工作杂乱的原因之一。
  “学生工作无小事”体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大,但是工作强度大,工作实质琐碎而繁琐,这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道难度大很多。专职辅导员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求很高,又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势必导致身心疲惫,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收入待遇低
  辅导员工作强度大而相对应的是不正常的收入待遇低,辅导员薪酬待遇一般都是由基本工资和带班津贴两部分组成,带班津贴又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按照班级数量计算,一种按照学生人数,按每生几元的计算方法。我院按照前者计算,但不管那种计算方法,最后总的收入水平不会有太大差异。在自身上的表现,12年入校时候带两个班,基本工资是五百,加平均一个班津贴四百,月收入不超过1500。13年带三个班,带班津贴增加四百。14年经历了校内的两次基本工资调整,最后基本工资为每月755,带六个班,四个在校班,两个毕业班。津贴增长为在校班平均一个班500,毕业班按百分之五十算。累计一个月3200元左右。这种收入在专职辅导员里,是属于“高收入”,可以想象对于我这种工作第三年,考核年年优秀,带班数量又多,月综合收入也才三千出头。而对于刚参加工作,带班数量少的辅导员而言,每个月待遇不会超过两千,这里还是在没有计算每月考核扣款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的理想水平。而相对而言现在的物价水平,虽然我们不是为了待遇而工作,但工作的前提也必须要让人达到相对应的生活水平。而且由于工作性质和日常工作量大的因素,辅导员一排课少,没课上,无科研项目,,二难有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影响了经济收入。另外由于没有课上,无科研、论文少,导致辅导员的职称普遍较低。这种工作要求高待遇却较低的反差,造成辅导员心理的不平衡,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加之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年轻辅导员在个人生活中的恋爱、成家、养家等方面的生活实际需求都接踵而来,花费较多。当辅导员队伍工作收入不能支持正常的生活支出,势必会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晋升空间小
  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的再久,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专职辅导员上升空间有限,没有一条明显的晋升线路,现在大多数辅导员的上升途径都是转岗,转专业教师岗或者行政岗位,而转岗后很难在从事专职学生工作,这就带来了一个弊端,一旦形成常识,会让辅导员队伍仅仅是一个过渡,当一个岗位成为过渡岗位,流动性岗位,就很难有人能专心去研究,而且换句话说真正能转岗的也毕竟是少数,多数要么是继续在辅导员岗位坚持,要么是离职另谋出路。而且相比其他年轻教师,辅导员个人发展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认可度也不高。工作很琐碎,缺乏创造性,这一点和专业教师的研究远远不能比较。担任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可以慢慢积累起来,但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很难为外界所认可,学生工作相比起学术研究,社会认可度不高。目前来说,以我院为例,最明显就是在辅导员队伍乃至学生管理队伍找不到一个高级职称的,最高的就是中级,也很稀少,绝大多数为无职称和初级职称。而职称对教育系统人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和什么都挂钩。另外在辅导员代课上,虽然按照规定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难度还是很大,一方面不缺基础课程老师,学院必须在保证专业老师基本课时量的同时才会考虑辅导员代课。所以说在总体基础课时有限、基础课程不缺老师、辅导员队伍人数多的前提下,难以实施,只有个别辅导员能有授课任务,而授课数量也是职称评定的依据,所以不管是专业老师、行政人员、辅导员都有代课需求,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在目前阶段而言,辅导员队伍人员在专业、学历、结构化上差别很大,也在一定条件下无法满足授课条件。
  4、职业认可低
  辅导员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职业认同感。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文件政策肯定了辅导员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由于人们长期的认识误区,使得从社会到高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生都不把辅导员看作教师的一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驳杂,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干好,而且加上高职类院校辅导员流动性大,各大职院几乎年年都会招聘新辅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认可。此外,辅导员自身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表现在: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程度不高,薪酬偏低,科研成果少,职称普遍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并且,辅导员对自己在学校的角色难以清晰定位。对职业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够,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和强烈的角色荣誉感也使得他们不敢把辅导员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依托。这些因素都容易使辅导员产生挫折感,影响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妨碍了高校教育功能的发挥。
  5、职业交流少
  辅导员队伍职业交流的机会很少,职业交流分为校外交流和校内交流。先说校外,目前校外辅导员职业交流主要有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和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辅导员培训。而能被推荐参加省厅培训的毕竟是少数。能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培训更是屈指可数。并且能被推荐参加全国和全省辅导员培训的多数来说也是在本省或者本校辅导员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交流的成果。而对于校内交流,主要集中在每学年开学前的辅导员培训和平时的工作交流会等。一方面开学前的辅导员培训更多的是针对新辅导员,培训方向更多的是工作方法和内容,而在实际工作经验交流方面很少。而校内平时的辅导员工作交流会也很少,加上在各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也容易导致举办的职业交流会变成集体反应问题的会。这也是因为在根本上没有解决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的后顾之忧,很难让辅导员能真正用心扑在工作上,认真踏实的交流工作,探讨方法,创新理念。另一方面,在现在的一些培训和职业交流大多数都是以专家讲座或者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开展,在大局和宏观性上给培训辅导员指明一些方向。但是由于辅导员职业特殊性,还需要多一些的基层一线辅导员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交流,特别是那些多年来专职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的辅导员,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实际工作帮助会很大。

回答2:

需要有人管理学生啊

回答3:

需要找人揩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