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和“字”的区别和讲究
在我国古代,古人的名字都分为字和号。而现在社会却没有了,号,现在社会可以说非常少了。从五四运动以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浩劫。所以很多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都遗失了。一个人活在世上,他追求的绝对是学问而不是金钱这些俗物。什么是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智慧加学识,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学问,那么就可以说枉为人一世。这个号就代表一个人的学识学问。
这个“字”它今天还在的,我们古人完整的一个姓名是这样的,父母的姓氏组合成天格,姓源于父亲,氏源于母亲,父亲代表天,母亲代表地,天格代表我们的社会地位。母亲和字加在一起代表人格这个名和字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地格,地格决定我们的智慧和学识。最后天格,人格,地格加在一起代表总格,父亲的姓加上总格,它叫外格,外格它决定我们的社会责任。姓加号,它叫奇格,这个奇格很特殊,它决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处于什么层次,也可以定一个人的命理层。
名和字跟随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现在取名字都是非常讲究的,关于古人如何取名,
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相类似的名字。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在我国古代,古人对礼仪是非常讲究的,那么对名和姓的称呼自然也是讲究颇多。名一般是上对下,长对少的我称呼,不过上对下,长对少也存在以字来称呼的情况,表示尊重。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显得有礼貌。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称名。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喊的时候,可以称字,玩玩不敢称名,特别是君主或父母长辈的名, 更完全不能提,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大不孝 。
古人只有上对下时才会称“名”,下对上或平辈、同地位之间都会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史记》中,人们称刘邦名讳时都称“季”,因为“季”是刘邦的“字”,称项羽名讳时都称“羽”,但项羽称自己时则不会称“羽”,而是称“藉”,因为“羽”是“字”,“藉”是“名”,自称时称“字”就是托大、就是对他人不尊重。
古代人的名是生下来父母取的,一般都是一个字。到了及冠的时候就会再给取字,字是两个字。古代人的名只有很亲密的人可以叫,夫妻之间相互称呼名,其他的人只能相互称呼对方的字 。
古人的“名”是出生时,父亲取的,等到他长大了之后如果同辈人再喊他的名的话就会显得不尊敬他,所以会取一个“字”,在人与人交往时使用表示尊重。如果是长辈喊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会喊他的“名”,如果是同辈之间,或者很亲密的关系会喊对方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