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世人已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今谨试言其战略的失策。
历史的发展,部分契合了诸葛亮的推测:荆州唾手可得,川蜀也不难谋取。只是诸葛亮料到了荆州难守,却没料到失去的如此之快。荆州本是两面受敌之地,北有强曹,东有孙吴窥伺,本就无险可守,却是一个四面通达的战略要地。按照诸葛亮的战略,与川蜀两军呼应去伐曹魏,那么孙吴在侧,岂能坐视。况且刘备与孙权在荆州之地,素有历史渊源的争夺,孙吴想要拿下荆州的心非常坚定。更重要的是荆州与川蜀相隔巫山,仅有一三峡相通,发兵从三峡出蜀联络救援,迢迢千里,来往要月余,呼应不易,不占地利。试想就是荆州不丢,一旦荆州军北上,孙权必动,两路呼应伐魏也不可能实现。荆州的丢失,只是时间和形式的不同而已。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其偶然性,偶然之后就无必然?我们学的可是唯物辩证法!
再看川蜀:四川的地势,四面环山,东出三峡反倒成了最方便的了。北出祁山,何其艰难。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只有偏安之势。高祖能据川蜀成大业,那是因为把川蜀当做粮仓、后方,而不是进兵的根据。高祖的龙兴之地乃是关中。川人,身材多瘦小,这是不争的事实。就算多年训练,其作战能力,在冷兵器时代,也远远不如北方杂有胡汉血统的战士强悍勇猛,精兵难求,勇将更是难觅,蜀汉一直以来依赖的良将几个出自川蜀?而且蜀人多偏安之思,这是在人和上的不利。运输粮草,上坡和下坡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就是现在的汽车,也有省油快慢之别,何况全凭人畜之力的三国?同一时间内多运一半的粮草,看似细枝末节,实是关系大局的要害。这是地利上的困难。诸葛亮以一州之力,与雄踞九州的曹魏抗衡,若打闪电战,粮草供应不上。若打持久战,论综合实力却相持不起。诸葛亮六出祁山,多遭粮道掣肘,无功而返。不是诸葛亮个人能力不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进了四川,自保都难,谈何进取?而曹魏延续曹操积极发展生产的战略,休养生息颇得民心。大汉大势已去,以大汉正统自居已断然不足恃,这是天时人和皆有的因素。
此乃隆中对的失策。
我观当时时势,刘备若要西走关中,形势要更好一些。西凉马腾,也算英雄人物,其子马超能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最终功亏一篑,缺少良谋而已。河南新野,看地势,其在北方,西去关中,不存在困难,何况突围时迎着敌军而动,也常有出其不意之效(君若不知,参看铁木真灭蔑尔其之战)。关中之地,也是四面有险,与川蜀不同之处是:川蜀进得去,出不来。而关中,易守难攻,出兵向东却十分方便。出潼关,既是一马平川。西凉多良骑,关中素来有尚武之风,多出精兵良将,不管是突袭洛阳勘定天下,还是坚守潼关以待时变,皆有利。何况,西凉下川蜀,以据有天府之国的大粮仓,实在也是顺势而下,探囊取物尔。那时以西凉铁骑,关中地势,川蜀粮资,取天下不比偏安川蜀有利的多?
当时曹操尚未击败马腾,占据关中。那时孙刘两家,远离可避相争荆州之祸,又可令曹操腹背受敌。两面夹击比站在一个面上对峙曹操,更令曹魏忌惮。若果真如此,岂有马超惜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被火烧连营,诸葛亮六出祁山,耗尽蜀国军力无功而返?
当然,关键的一点,马腾能否容得刘备?那时西凉抑或天下是该姓刘还是姓马?刘表荆州托孤刘备,刘备不受但荆州终归。取川蜀,在道义上也是费尽周折。以刘备厚黑之学,收揽人心之能,姓刘还是姓马的问题,我以为也绝不是不解之题。
纵观中国历史,兴自西北而取天下的,古有秦汉、隋唐,今有毛主席。而从南向北成大事者唯有朱元璋一人而已。地势、生产力和人的体质精神的因素皆有之,只是诸葛亮生在三国还看不得那么远吧。
历史不能假设,以上妄言,博君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