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常见谚语如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江苏)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江苏)端午节卖菖蒲 。(温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温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上海)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浙江)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湖北)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 (江西)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广东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广东)五月节,小哒埠。 (广东潮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福建)
未吃五月节粽,破裘毋甘放。 (福建)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福建)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台湾)
洗午时水,无肥亦嫷(漂亮)。 (台湾)
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大卷尾,鸟名) (台湾)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台湾)
吃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老。 (台湾)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常见谚语如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江苏)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江苏)端午节卖菖蒲 。(温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温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上海)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浙江)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湖北)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 (江西)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广东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广东)五月节,小哒埠。 (广东潮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福建)
未吃五月节粽,破裘毋甘放。 (福建)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福建)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台湾)
洗午时水,无肥亦嫷(漂亮)。 (台湾)
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大卷尾,鸟名) (台湾)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台湾)
吃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老。 (台湾)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未知五日粽,破袄不敢放。(福建)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