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琵琶行 写琵琶音时,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方式的诗句

2024-12-26 20:10:1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中,写琵琶音时,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方式的诗句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释义: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赏析: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释义: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释义: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释义: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释义: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行 (白居易诗作)

回答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这几句都应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方式,其中第一句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回答3:

诗中共三次写到音乐,
第一次,在全诗第一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中,运用了烘托和渲染来突出了音乐声音的美妙,也为后文做了悬念。
第二次,在全诗第二段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是采用人们常经验的各种事物打比喻,使人对那复杂多变的音声可触可感。
第三次,在全诗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中,运用了衬托,表现了音乐的悲也表现了心境的悲。
下面这些诗句运用了想象的方式:“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抒写惜别之情, “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无声衬有声强调乐曲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 “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