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的治疗方法:
1.调节温室环境条件。严格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草莓进入花期以后,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
2.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降低田间土壤带菌量,减轻次年发病率。
3.连作大棚可利用三伏天高温消毒土壤,每亩用稻草500~1000千克,切成3~5厘米长,和生石灰50~100千克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30厘米以上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
4.保护地栽培,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至50%以下,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5. 发病初期,可用活孢子2亿个_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孢子1000亿个_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iknow-pic.cdn.bcebos.com/b3b7d0a20cf431adfbe840694736acaf2edd98a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3b7d0a20cf431adfbe840694736acaf2edd98a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b7d0a20cf431adfbe840694736acaf2edd98a3"/>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与发病原因:
一、发病症状
1.花器染病: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
2.果实染病:多发生在绿果上,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害进一步扩展形成褐色病斑,并且病原菌向果实内部纵向侵染。在雨天、浓雾或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层,加速病害的传播。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
3.叶片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靠近地面的叶片容易染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状大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最后蔓延到整片叶,导致叶片腐烂、干枯,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状物。
4.叶柄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初期叶柄颜色变浅,形成水渍状小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表面会着生灰褐色霉层。叶柄基部受害,导致植株倒伏。
二、发病原因
1.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真菌。病部出现的灰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大量的分生孢子。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靠气流或农事操作而传播,进行循环侵染。
2.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
灰霉病,各地抗性不一样,建议咯菌腈或者异菌脲或者木霉菌或者腐霉利或者丁子香酚或者啶酰菌胺或者嘧菌环胺(注意嘧菌环胺瓜类慎用)等等交替使用农药成分。打药要打遍打透。保护地要控制湿度,阴雨天可以结合使用腐霉利等等杀菌烟雾剂。病果早早用塑料袋包着拿出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这是植保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