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稳健财政政策

2024-11-24 15:02: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稳健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如: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迄今为止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为巩固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健财政政策要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

2、稳健财政政策要突出其结构调整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是总量控制不一样,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要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包括总量控制又包括结构调整。如: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要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既要防止经济总体过热,又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稳健财政政策的这种结构调整功能,一般可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实现。

3、稳健财政政策意味着要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我国政府今年已经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比如,在全国停征农业税,并在部分地区加快进度;今年下半年东北地区若干行业率先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在保证出口退税正常需要、确保“不欠新账”之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年遗留的出口退税欠款的“老账”问题等。今后一段时间还要加大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的力度,

逐步进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开征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项目。

4、稳健财政政策要加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从支持经济增长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去我国的财政支出过多注重支持经济增长,而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欠债很多。在稳健的财政政策框架下要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更多注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重点转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确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使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发展。

我国2005年以来制定稳健财政政策具体实施措施的基本原则是:

一要服务于我国整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要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出贡献,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要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严格财政收支管理�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

四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稳健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量。具体发行量的制定要考虑在建国债项目的资金需求以及对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经常性投入。

2、规范政府收入,调节税制结构,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要清理整顿各种收费项目,用规范的税收制度取代各种收费;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税制改革,逐步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

3、财政支出的具体安排要体现“结构导向”,重点支出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司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境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债资金支持的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项目。 等我国2008年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财政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的统一。财政政策是国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财政政策主体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既各级政府和立法机构。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偏好如何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立法机构和政府不再是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而仅仅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样,政府和立法机构必须依据一定的反映客观分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财政理论。
3。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目标,与此相适应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然而财政政策的任何一个目标被确定之后,要实现它就要经过一个时间长短不一的过程。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这种财政政策一般不会终止,因而使财政政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与阶段变化性的统一,正是财政政策中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体现。
4。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是政府的诸多政策中,对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至关重要的两种政策,前者调控经济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的收入流量,后者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结构。

另外我在《南开经济研究》上看到了一篇介绍现代财政政策文章一同发上一共参考。
现代财政政策的特点

在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主要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对任何经济社会而言,保持充分就业状态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事情,政府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这一经济理论的政治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政府实际上都在以各种不同形式推行着审慎的财政政策,并加以其它经济政策的配合。所以,在各国政府的财政活动过程里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被看作是现代政府财政政策的一般特点:
一 以稳定经济为基本目标的财政政策
现代经济生活中,虽然政府的财政活动有助于各种目标的实现,但政府的能力、财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广泛干预经济生活是要付出越来越大的经济成本的。所以,多目标的财政政策在特定时期里实际上只能以实现有限重要目标为主。就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的财政活动实践来看,现代财政政策多以稳定宏观经济为基本目标--经常性地保持国民经济处于低且稳定的物价水平和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状态。充分就业是指这样的一种经济状态,在现行劳动市场确定的工资水平下,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够找到工作岗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政府经济目标的充分就业则是指维持经济社会的失业率不超过社会可能接受的水平。例如,60年代美国政府把不超过4%失业率的国内就业状况就看作为达到了充分就业目标,后来这个指标有所提高,80年代上升为5.5%。
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经济衰退与经济繁荣状态总会交替发生,引发诸如就业不足、通货膨胀、投资波动、外贸失衡等严重经济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之一就是要求政府审慎地交替使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对商业周期进行人为的补偿。其可行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证明。交替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成为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财政政策的共同特点,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有效干预这一客观事实相一致。尽管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财政政策制定往往以单纯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成长、壮大,稳定宏观经济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各国政府在推行“稳定政策”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干预重点、介入时间可能是不同的,但是这种政策的作用机制却大体相同。
二 以开支调节为主的财政政策
稳定政策的实施,要求政府根据对变化的国民经济形势所做的判断,相应调节税收收入或财政开支以影响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然而,为达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政府是要变动税收,还是变动开支,或是同时变动税收与开支,这往往成为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有关理论的分析说明:实施以开支调节为主的稳定政策,其政策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理论分析进一步发现,和政府开支变动相比,(除了一次性总付税外)税收变动对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一般会产生两类经济影响,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减少,在其它不变条件下,造成经济社会购买力相应减少;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改变,即人们为了减少税负担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替代效应通常会改变经济社会原有的相对价格体系,导致人们为了减轻税负担而相应地调整各自的经济决策。这种经济行为的调整普遍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在大多情况下会造成社会经济福利的下降。
基于以上认识,在实施稳定政策时,各国政府通常会尽可能地保持税收政策相对不变以减少稳定政策本身对宏观经济过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某些国家的实践又表明:在开支调整的同时,适当地对税率进行“微调”可以减少预算盈余(预算赤字)给政府财政活动带来的压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从政府财政开支总量的变化、开支结构的变化大体上推断出现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包括对国民收入变动方向的影响、对国民收入变动规模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因素的特定影响等等。
三 与货币政策联合运用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可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政府稳定政策的实施效果:一则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货币经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具体水平,直接作用于产品市场的财政政策不能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下达到它的政策目标;二则因为长期里连续使用,或偏重使用任何一类政策都会导致这种政策的效果下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政府政策过程里依然发生作用。经验说明,两种政策之不同程度的结合使用或是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政府追求的某些社会、经济目标,或是可以减少单一政策运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某种负作用。
至于,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政府应该以推行哪类政策为主,至少在理论上是一个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在凯恩斯主义看来,稳定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而在货币主义看来,则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并且两种观点都能够作出符合逻辑的理论论证。事实上,这是一个因国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政策选择问题,不可能找到唯一的选择标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适当的财政政策依赖于现行的货币政策;反过来说,执行货币政策的当局在计划自己行动方面,也必须考虑到财政政策。”实际上,各国政府在解决各类宏观经济问题时也都是同时动用两种政策。
四 以赤字管理为重要内容的财政政策
近几十年里,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在使用审慎财政政策过程中往往出现其开支增长经常性地超过其收入增长现象,进而产生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且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所说的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一般将这个差额用红字表示。就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发展本身各种影响而言,在未对造成财政赤字的正常原因和非正常原因进行明确区分情况下,一般不能认为任何性质的财政赤字肯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按照赤字形成的原因对赤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就是在财政政策决策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财政赤字的管理,还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赤字的消极影响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这是许多国家政府自80年代以来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时,往往要把财政赤字管理置于重要地位,并予以极大重视的根本原因。
在财政赤字的管理方面,除了强调控制赤字形成原因、注重赤字弥补方式的选择以外,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周期性地调整赤字规模,和在必要时强行降低赤字规模。某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幅度内周期性地变动预算赤字,这一做法一般不会给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如果短期内消除巨额财政赤字缺乏现实的经济基础,那么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如3-5年)将预算赤字降低到某一适度的水平还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资料:《财政学》;陈共;1999/《财政学》;孙健夫;2003/《南开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