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东县历史(具体到锦衣村有难度,先查到巴东县吧)
【巴东】郡名。(1)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 年)改固陵郡置。治所在鱼复(复)(今四川奉节东。三国蜀汉改永安,晋复名鱼复)。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开县、万县以东,巫山西部以西的长江南北和大宁河中上游一带。隋开皇初废郡,隋大业时又曾改信州为巴东郡。地控三峡之险,三国时为蜀汉东部门户,有重兵屯守于此。(2)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 年)刘璋分巴郡置巴东属国。治所在涪陵(今四川彭水)。辖境相当今四川东南部的黔江、彭水、武隆、西阳等县地。建安末刘备改其为涪陵郡。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巴东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治所在秭归。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归州。宋代仍名归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此时巴东县隶夷陵州(治所在夷陵,即宜昌)。十三年(1380年)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及容美、龙潭19个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归州降为县级州,此时巴东县隶宜昌府。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年巴东县属荆南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贺龙创建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洪湖根据地等,巴东县是革命老区。1932年,巴东县从宜昌行政督察区划入恩施行政督察区,恩施地区始为8县之治。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治所在恩施)。1985年筹备建立三峡省,巴东县是三峡省(筹)的行政区划范围。1986年放弃三峡省筹备,仍属湖北省鄂西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二、向氏起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向氏正宗。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今山东莒县南部),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西南夷,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年),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土家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6、其他起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
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