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
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2分)
16、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18、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参考答案】15、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16、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7、①“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18、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济的智慧,巧妙利用他们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减抵他们单独的弱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瑰宝。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中国遗产抗震记忆版的太极拳”。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于最小程度。
2008“5•12”汶川突发的大地震,大量现代建筑的倒塌刺激着我们的感官细胞。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频发程度,灾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与地震灾害抗争的过程中,我们古代的哲匠是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害呢?也许在寻找这个答案中充满了悬念,但是祖先留下的大量建筑物质遗产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在抵抗地震灾害的科学智慧——以柔克刚。平凡是普通的,辉煌是突出的,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为杰出。我国许多古代建筑的木结构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处于地震带附近的山西应县木塔、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云南通海聚奎阁等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这些主体为木结构的建筑之所以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一在于结构选材先天地赋予了它以一定的抗震能力;其二在于结构选型有利于抗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并创造出了一个个充满智慧和技巧的构造措施,这些措施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以柔克刚”的整体。它们的和谐的共生在一个力与美结合的空间,用一个一个令结构学家无法简化的体系,以超静定的姿态来有效地消减地震波的对这一整体的冲击。当现代建筑设计将可抵御9度地震烈度为终极目标时,我国古代哲匠们创造的杰出木结构建筑却再无为中基本上达到了这个苛刻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材质决定性能:“1”的阐述,柔韧的主体结构用材,赋予主体结构抗震的先天优势
当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在欣赏西方“石头史书”的时候,发现那些大部分使用砖石材料为结构主体的建筑,与我们以使用木材构成结构主体建筑不同。木材从材质本身来衡量是一种自重轻、力学性能好的接近均质的有机刚柔相宜的材料。个性的优势,显示了一个“活”的有机体特色,用木材等韧性材料建造的房屋,结构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弹塑性能,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所以结构本身在地震中消减了的地震力大量能量,在历史上甚至出现过在强大的地震力冲击下,木结构被整体推前了数米但建筑仍不散架的例子。此外,分布在辽阔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很早就因地制宜地选则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建筑材料,除了木材,还曾大量采用竹子、荆条、藤草等等有机材料作为建材。这些材料性质柔韧、质轻、耐震性能高,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和当地的环境相协调,这比起当代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早了数千年。
柔性的节点构造:同样“1”的诉说,柔韧的铰节点,技术领先的节点体系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斗栱的创造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在遭受强烈地震时,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在同一寺庙中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栱对抗震的贡献。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七千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古建筑在斗拱下和柱头上等位置,会出现檩垫枋组合体系或单个构件。以檩垫枋组合体系为例,其构造横断面类似于工字形状,组合后其抗弯模量非常合理,其抗震效果与现代建筑中“工”字构造或“T”字构造类似。
又比如古建筑木结构体系中承重的柱子,其高度与柱子的横断面之比多在8:1—10:1的范围,如用现代方法复核,这一精巧的比例完全符合现代科学对木质压杆的要求长细比系数<10,折减系数>0.9,该结构内应力很低,无须验算的要求。
1.(1)形成了柔性的框架体系(或: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2)斗拱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3)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
2.具体地说明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抗震能力强(突出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建筑智慧)。
3.(1)幽默而生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以柔克刚”的特点。(2)不能去掉。句中的“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强的特点,又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aaaaa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