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
人若是怠惰了,就不能奋勉精进,凶险急躁,就不能治理性。年华随时光消逝,意思与太阳距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宁静的古义是寂寞清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诸葛亮所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诫子书云: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意寂寞清净